【编者按】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十三五”圆满收官,首都站在新起点,北京商报特别策划了一组关联报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一方面,借由地铁线路串联起一系列城市地理地标,回顾北京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由此产业升级、城市治理跃迁、民生福祉增进“尽收眼底”。另一方面,继往开来,紧扣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各抒己见,为北京落实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凝聚共识、准备锦囊、探索路径。
2019年正式开工并首次出现在北京地铁规划中的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长约3.6公里,北起金顶街站,南至首钢站,计划竣工日期为2021年12月28日。这条地铁线不仅承载着无数人的冬奥梦和服务冬奥赛场的重要职能,也将首钢园区和北京西部地区,以及整个北京城更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老首钢到新首钢,这座老工业区虽保留着当年的印记,但内核却已焕然一新。“十三五”时期,首钢历经了冬奥组委落户、“十年一建”规划落地等多个重要节点。今年底前,北京西部的这条重要地铁线路就将建成通车,届时,新首钢这个地标的轮廓也将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首钢变奏
日前,市委书记蔡奇在石景山区就推进新首钢地区建设发展调研时指出:“新首钢地区已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
其实,自冬奥会筹办进入“北京时间”之后,首钢的转型也进入了冰雪新周期。过去的自备电厂精煤车间和车站用房,如今已变身为冰球馆、冰壶馆等。昔日的老厂房华丽转身,变为京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悄然点亮了首都的一座冰雪休闲新地标。
走过百年历史,如今的首钢从停产到转型已历经约10个年头,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机械的轰鸣之声,但当年的工业遗存却仍然在新产业中熠熠生辉。“十三五”前夕,面对着这8.63平方公里的土地,首钢原掌门人王青海定下了“建设好以首钢北京老厂为基础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推动北京西南部地区综合发展”这个转型目标。
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在首钢广为流传:“十三五”,规划的是五年,面向的是百年。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首钢要紧紧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机场、冬奥会等机遇,发展有前景、有市场、有优势、有竞争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产业,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
面对转型重任,四年前,首钢“十年一建”的规划落地,首钢旧厂的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当时,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已有约一年的时间,冬奥元素也已经深度渗透到了首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根据规划,冬奥广场片区建筑面积44.82万平方米,规划为文化体育及互联网+企业聚集地,北京冬奥会的训练场地和正式比赛场地也建设于此。
以柔化“钢”
在首钢这个钢铁巨人转型的过程中,各方都试图注入“柔软”的元素。2013年5月,全球首个在工业遗址举办的大型实景音乐会在首钢奏响。随后,相关文件提出在首钢打造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产业孵化基地等,文创产业的发展开始由基地建设向产业孵化及文旅体验渗透。
去年,《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利用新建体育设施和工业遗存空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赛事活动,并结合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工业旅游精品工程。至此,首钢又肩负起了京西工业文旅新名片的角色。
去年4月,石景山区委宣传部“官宣”,未来三年新首钢地区将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工业园发展文创产业、转型文旅综合体,的确是一个好选择。但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启动资金,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和文创氛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此前,首钢园区在文创方向上的探索主要以场馆改造、租赁为主,后来首钢开始深度开发文创业态,如尝试投资体验型的文旅业态,参与冬奥元素等IP制造等。
如果说十年的探索让首钢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转型方向,那么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就为首钢做大做强新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引擎。近期,蔡奇在调研时也强调,新首钢地区要紧抓冬奥机遇,做好冬奥遗产保护利用这篇文章。
可以预见,随着园区的逐步建设,未来,更多兼具首钢味道、冰雪特色的消费场景将逐步在这里落地、成形。
“冷”经济与热消费
如今,走进首钢园区,除了三高炉等标志性景点,各种新兴娱乐设施也成为年轻消费者必“打卡”的去处。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首钢的老旧厂房、工业园区,无论是做旅游还是做文创,都有先天优势。按照规划,2021年新首钢地区将完成高炉改造,形成具有首钢工业特色的景观带和灯光秀;到2022年,这里还将基本建成北区空中步道,形成廊道贯通绿地、风貌特色建筑相连的特色工业文化空间。
其实,首钢只是“十三五”首都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陈少峰介绍,近五年来,北京不少地标型特色成果陆续成形,如城市副中心文化场馆、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等,在这之中,首钢更像是城市建设升级中的见证者和引领者。
陈少峰提出,近年来北京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冰雪“冷”经济着实成为了一大鲜明特色。借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的契机,京张基础设施加速落地,居民对冰雪主题旅游热情走高,“冷”经济激发热消费效果初显。
“在此带动下,近年来北京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更多的跨界‘联动’得以实现,比如:教育赋能旅游激活了研学旅行、体育+赛事催生了体育旅游等,在‘十四五’到来之际,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具文旅魅力与特色的北京城。”陈少峰称。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杨卉
· “十四五”怎么干·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建设北京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布局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
“以用促保”推动工业遗产转型
面向“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挖掘首钢老工业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工业遗存人文价值,应坚持“三个”着力,将工业遗产中饱含的历史文化记忆融入新时代的科技、艺术、文化、时尚、创意等元素,培育新型业态,满足新型消费需求,充分释放首都传统工业资源的强大生命力,形成首都发展新增长极。
首先,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融合复兴。应坚持工业遗存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的原则,采用科技手段、融入科技元素,强化创新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并配套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休闲、科技体验、体育设施等公共空间,发展和培育科技创新相关的服务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丰富文化与科技内涵,注入创新创意和文化艺术,如将首钢昔日的老厂房通过融入科技和文化元素,变身为各类演艺中心、小剧场、创意画廊、书店,并在外观上留住旧厂房的往事记忆。
策划并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布局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以科技创新、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吸引北京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支持承接适宜的功能和产业,发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构筑工业遗存、冬奥、科技体验、自然景观等融为一体的科技文化融合高地。
其次,着力突出绿色低碳,推进生态修复治理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应坚持绿色低碳,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人居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规律,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系统修复山体、水体和废弃地,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以留白增绿为抓手,将更多的腾退空间进行园林绿化,形成更多的城市绿色景观。
利用工业遗存空间资源,发展光伏产业,构建绿色能源。应加快北京能源结构转型,以开发新能源为突破口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动北京碳排放尽早达峰,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整合工业遗存等闲置屋顶、公共空间、居民屋顶资源,大面积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加快分布式电源并网,努力开辟绿色能源通道,为城市增加绿色电力。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增加新的城市景观,传播绿色知识,塑造绿色形象。
此外,还要着力满足新型消费,打造首都发展新引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线下消费受到冲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蓬勃发展,远程教育、在线办公、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加快增长,首都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利用新型消费契机,融入新业态新模式。面向首都强大的消费人群,充分利用新建体育设施和工业遗存空间,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引入时尚消费、精品运动体验、休闲娱乐等业态,构建首都城市消费升级新空间。
要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优化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布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壮大新型消费提供持久动力。“以用促保”模式将工业遗产与创意园、新型消费街区等进行融合发展,并吸引社会资本、知名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工业遗存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展示城市工业记忆,传承城市工业文化,引入融合体验式消费理念,培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工业旅游消费等新型业态和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微旅游目的地。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创意融入市民生活,让市民游客体验更多精彩,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将工业遗存区域打造为充满人文气息、艺术魅力、科技体验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地标。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研究员 陆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