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催热线上年货节
工信部下架37款侵害用户权益App
贾浅浅背后的“深”与“浅”
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障 最高法发布《新刑诉法解释》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02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浅浅背后的“深”与“浅”

陶凤
 

  一篇批评文章,搅动了文坛的一池春水。

  近日,批评家唐小林的文章《贾浅浅爆红,凸显诗坛乱象》发出来之后,在微博上立刻获得了网友的支持。从诗歌到诗人,围绕贾浅浅的热搜话题没有很快被遗忘,反倒被讨论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彻底。

  在普通大众的审美意识里,诗歌是凝练高雅的文学,是唯美、庄严的艺术,诗人是文字的精灵,他们可以用简单的几行字,表达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万千世界的波澜壮阔。基于这种文学审美的共识,贾浅浅的一些诗显得粗鄙而简陋。

  围绕贾浅浅的诗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声音。一边被各路专家推崇赞美,一边被普通网友骂得一无是处。这种空前的分裂和对峙,似乎并非不同群体鉴赏能力的差距,大多数网友相信文坛背后可能有更大的“黑幕”。

  这个“黑幕”除了大众话语与文学话语日益疏远的断裂,还包括由此引发的,后续对“文二代”身份的攻击,以及那些由贾浅浅的辩护者而产生的对整个文坛的质疑。正如唐小林认为,贾浅浅之所以频频获奖、著作大卖,和他父亲的名望不无关系。“各路文学名家和诗人,积极为贾浅浅的诗歌撰写评论,溜须拍马,一路吹吹打打,保驾护航,好不热闹”,是为“诗坛乱象”。

  质疑蓄积已久,有了引火点随时都能轰然炸开。人们对贾浅浅的不信任,其实也是时代对文学疏远和冷漠的缩影。

  相比被抨击的“屎尿诗”,贾浅浅不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田野》里时空交错的巧思,有动静结合的妙语,是精致的田园小品,也是模糊的儿时记忆。《风吹过时间的河流》亦有时空概念转换,仿佛看到作者怅然若失,想抓住记忆的尾巴,却只能触摸到一片虚无的无奈。

  有人相信,文学的造诣和很多抽象的艺术一样,仅凭微博上热议的诗歌,并不能完整地判定一个诗人的风格与水平。而且文学鉴赏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几首诗去断定一个诗人整个创作的风格,很可能是有失偏颇的。

  有理性的声音呼吁,无论贾浅浅是谁,回归诗歌的本质,不妨把注意力从对烂诗的审丑,转向对当代诗歌的审美上去。在一个浅薄的话题上停留太久,往往也就忘记了深刻。

  诗歌已死,是时代里的悲伤话题。相比人的是是非非,诗歌文学的渐行渐远是个更悲伤的话题。因为失去了对诗歌的信心和耐心,人们“敬而远之”的除了可能搅乱文坛的乱象,还有诗歌本身的美学和智慧之光。

  诗与远方的结局,遗憾的是,诗成了远方。历史上伟大诗歌层出不穷的年代,往往都伴随着人类智识的飞跃。而今天,在诗歌渐渐被淡忘的年代,不再读诗的我们可能连批评的资格都没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