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保障性住房?“闲置”办公室空间有多大
“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建设防疫网
专业本无“坑”
3上一篇 2021年07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本无“坑”

陶凤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为“天坑”专业正名,武大教授邓红兵火了。

  7月2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了邓红兵教授的这封《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谈到自己所从事的资源环境专业被称为避之不及的“天坑”,认为“什么专业都需要去努力,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

  除了环境学,包括化学、生物、材料等相关学科在内,由于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未来就业难,走科研道路不易出成果,薪资水平普遍偏低,被网友戏称为“天坑”专业。

  一些网络上的UP主也纷纷现身说法,直言生物、化学等由于理论性,大都需要考研才有出路,工科的制药环境工程等,只能去企业完成低端操作或者考公务员。

  招生季正当时,金榜题名后,专业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专业“踩雷”“避坑”的建议广泛流行。在一些人看来,专业决定了职业,而职业决定未来。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个人成长路径趋向多元化。高考不会“一考定终身”,某个专业更不会。

  究竟是“天坑论”误人子弟,还是“天坑”专业本身害人不浅,结合不同的立场、态度,叠加不同的人生经历、境况,每个人对“天坑”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 邓红兵给出了非常简单直接的答案。

  专业本无坑。而真正的坑,既在于某类专业教育一哄而上、参差不齐、“开闸放水”,没有金刚钻都要去揽瓷器活;还在于那些对于自己学业,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自行注水”。

  “糟糕的专业教育”和那些“差的人”,往往才是真的坑。所以,即便要“避之不及”,也要先避免开设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专业,还要避开一心“划水”“躺平”的心魔。

  工作轻松一些,就业容易一些,挣钱多一些。眼下,这样的专业导向随处可见。但学习任何一门专业,想要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都很难满足这个理想的三角需求。

  打开各种“劝退专业”的知识帖前,不妨先屏蔽外界的声音。每个人都在“教你做事”,反倒可能成了杂音,为你构建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想象。

  选择是一个神奇的词。哲学数学枯燥乏味,或许会因为是你的选择,而变得浪漫高深;考古学人类学莫名其妙,或许会因为是你的选择,而成为星辰大海;植物学动物学看起来微乎其微,因为是你的选择,定会弥足珍贵。

  专业有冷热,但热爱一直是热的。时代给了每个人充足的选择空间,那么就负责地做一次选择,去热爱你的热爱,然后如刘擎教授所说:“做人,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会彼此成就,在某个领域发着耀眼的光。哪怕山高水长,百转千折。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