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鉴别指南
哈利波特手游“侮辱女性”?官方回应是BUG
文旅市场明确失信主体认定方式
下一篇4 2021年11月1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鉴别指南

 

  “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假借非学科类培训名义开展学科教学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为明确“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界限,1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依据四个维度出发,对机构是否为学科类培训进行鉴别。同时,《指南》还提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引入专业力量,对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进行分类鉴别,确保分类的科学可靠。值得关注的是,在《指南》发布后,困扰机构和家长的培训项目属性问题将得到解决,部分机构存在的“擦边”培训现象也将被进一步治理和改善。

  明确四点特征

  据教育部网站信息显示,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校外培训的,均适用本次发布的《指南》文件。而在判别何为学科类培训时,《指南》从四个维度提供了判断依据,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

  具体来看,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三是机构在培训时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并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四则为机构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凡是符合上述四类特征的培训项目,均属于学科类培训项目。

  “总体考虑是从严把握,重在看校外培训项目是否是围绕上述学科展开,是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等,强调要根据培训项目实际情况综合研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

  引入专业力量指导

  除了概念上的甄别,《指南》还对地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操作措施。建立分级指导机制、专家鉴别制度和强化机构行业自律三点均被提及。

  其中,根据《指南》要求,对本地培训项目的分类鉴别工作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范,加强分级指导,对各地鉴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跟进指导、纠偏矫正,确保操作落实步调一致,避免出现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给出差异鉴别结果。当出现较大争议或难以鉴别时,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研究裁决。

  同时,在其他主管部门开展非学科类培训管理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可协助提供有关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

  而在遇到无法直接判断的培训项目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可根据管理需要,组建专家组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相关培训项目开展分类鉴别,作出鉴别决定。专家组可通过资料审查、实地查看、课堂观察、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综合研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具体情况,提出培训项目属于“学科类”或者“非学科类”的鉴别意见。

  遏制“擦边”培训地方案例已出

  值得关注的是,和《指南》同时发布的还有上海、金华等地在学科类培训鉴定方面的经验案例。在实际分类过程中,“一门课程一分析”已形成了一批案例库。

  举例来看,金华市婺城区在对某机构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做鉴定时,专家组发现,该门课程的培训目的与培训内容与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重合,培训方式以班级授课、集中培训为主,与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相吻合,但其评价方式以实践性、创造性等活动为主要过程,又符合非学科类培训项目的特征。对此,该课程提交至市级学科鉴定专家组,经过进一步鉴定,该门课程被认定为学科类课程。

  而该门课程仅是各地开展培训项目鉴定的一个缩影。目前,浙江省金华市、上海市等地已形成一批已鉴定完成的课程案例,为辖区内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广东省教育厅则组织力量制定了多套鉴定操作实务工具,并编制专家鉴定工作流程,提高鉴定效率。

  “此次发布的《指南》主要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是一份参考依据。而地方在执行时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发挥专家的作用,不能一刀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储朝晖还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校外培训领域的课程实际情况都比较复杂,所以用专家组来做判定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既能促成‘双减’的目标,也能减少负面效应。”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赵博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