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元年。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该文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实操指南,一场“双碳”引领的社会、经济大调整,已经发生。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把碳排放量最大的中国推向一场史无前例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经历深刻变革。
碳是标准,标准即生产力,并从根本上塑造市场结构和商业行为,顺之者昌,逆之者步履维艰。实现“30·60”目标,有难度、有风险,更有紧迫性,中国要在接下来的40年中兼顾“双碳”与经济增长,政策精准发力、产业突围重塑、资本运筹帷幄缺一不可。
眼下,各行业都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风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从货币政策视角理解“双碳”,居于资源调度要津的金融业举足轻重。
无论是具体的碳排放交易还是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ESG等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尽管内涵和外延不断生变,但不变的是,它们将在未来的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大有可为。
机遇,往往丛生于伟大变革。如何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匹配绿色投融资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如何在碳转型期间协调好高碳行业软着陆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
双碳为机,绿色是结果,也是原因。它既为绿色经济服务,同时也引导要素资源配置。诸多金融配套政策出台,推动大量资金流入减排领域,更多企业在可持续经营的技术、创新和设施方面加大投资,绿色金融创新活力也被空前激发出来。
当减碳技术成本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便会推动低碳商品形成价格优势,从过去小众走向真正的主流市场,反过来对企业形成正向激励,促使低碳经济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市场精准调节利益分配,形成发展的新格局,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并进入下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无数的新场景、新产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通过区块链、数字货币、大数据征信平台,追踪溯源企业绿色资金投放,将带来高频化绿色信息披露,进而实现企业绿色分级和绿色画像。前端激励与过程监管环环相扣,由此形成保护创新的强大闭环。
全球气候解决方案离不开中国,节能减排不只是中国的议题。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增强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将提高外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项目的积极性。
要让全球的共识切实转化为碳中和经济所需的实际投资,打破中国经济对高碳行业的依赖,摆脱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绿色金融不仅是“家事”,还是一个伴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