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21年12月2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访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颖:
北京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纷繁的金融系统中,“绿色”逐渐成为一抹亮眼的色彩:绿色金融发展体系日渐成型,催生更多金融创新机遇与实体融资需求。“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绿色金融发展指明方向。作为我国的金融管理中心,绿色金融的“北京样板”值得借鉴。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颖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专访,详细介绍了北京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成绩和后续规划等内容。

  优势与扶持

  列为“两区”建设重点领域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全国各地关于聚焦低碳目标、推进绿色金融建设的动向也时有传出。

  “在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发展方面,北京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王颖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

  根据王颖介绍,生态和产业优势上,北京绿色产业实力雄厚,2021中国环保企业20强中有9家为在京企业。目前,北京市正在对过去十年的碳达峰情况进行评估,加紧制定碳中和方案。监管和政策优势上,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城市,在稳健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政策优势明显。同时,北京还具备市场资源、科技和人才、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优势。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在前,为北京发展绿色金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围绕历史成绩和诸多优势,北京也逐渐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配套机制,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绿色金融机构在京落地,形成良性循环。

  王颖指出,北京在绿色金融建设方面是多方面进行的,涉及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机制、培育发展优质绿色金融资源、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创新、引导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和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项内容。

  “2021年8月,人行营管部与市金融监管局等8部门联合出台了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后,首个由省级金融管理部门全部参与、各相关部门共同出台的指导性意见。”王颖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将绿色金融列为“两区”建设全产业链开放的四个重点领域之一,并作为首批直辖市积极向国务院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吸引责任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引导金融机构组织创新、鼓励支持设立高端智库……北京通过一项项扶持举措培育了优质绿色金融资源。在基础建设方面,北京首家以绿色资产交易为特征的地方金融基础设施——北京绿色交易所,目前也正在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项目库建设,以及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的任务。

  难点与探索 多项建设指标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监管方、企业在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动作频频,绿色金融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发展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谈及北京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难点时,王颖以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详细说明了该项业务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王颖表示,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北京“两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绿色信贷资产ABS跨境交易有利于激活发展缓慢的绿色信贷ABS市场,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推动中国信贷ABS市场对外开放。

  但上述业务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王颖指出,一方面,由于绿色标准有争议、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很难确认底层贷款是否真正产生减排,因而投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绿色信贷资产往往是银行的优质资产,银行出让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等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多次开展座谈、研究。最终,工商银行作为发起机构,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合作筹备的“工元致远2021年第一期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于9月9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标志着“两区”政策“规范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任务正式落地。

  “该项目的基础资产均为工商银行发放的个人新能源汽车分期贷款,符合绿色项目标准,是基础资产端和资金用途端的‘双绿’产品,获得绿色认证机构中债资信给予的绿(G2)等级绿色认证,”王颖介绍道,“项目发行规模为1.32亿元,最终优先档票面利率为2.95%,实际中标量中60%来自境外投资者,进一步提高了国际投资者对境内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可度。”

  积小步,致千里。在攻克一个个难关之后,北京绿色金融建设交出了多项指标全国领先的“成绩单”。王颖称,截至2021年6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余额1.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居全国首位。

  “2021年1-10月,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含央企)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1651.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3倍,发行量居于全国首位,发行“碳中和债”规模达1164.58亿元。北京地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5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2倍。截至2021年10月末,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7455.7万吨,成交额23.2亿元,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王颖如是说道。

  示范与规划 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本质所在,任何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变革都将以此为宗旨。作为经济转型中新型力量的绿色金融,能在探索中为更多传统行业赋予新的活力,但其发展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并且长期的过程。

  全国各地陆续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大潮之下,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受到更多关注,“北京样板”的示范作用更易带动其他地区行动。

  对于北京绿色金融下一步发展规划,王颖透露,将以首善标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服务绿色金融改革,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围绕升级政策机制、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丰富市场资源和产品供给、加强国际合作和协同发展等方面持续开展工作,努力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具体来看,一是不断升级政策机制。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纲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二是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积极把握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评估、审计、信息披露等与国际相衔接。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绿色认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开发绿色金融产品、ESG评价指数,支持、引导绿色投资。

  三是进一步聚集绿色金融市场资源。以责任投资为导向,培育聚集绿色金融机构。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以“新三板”改革和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契机,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支持绿色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四是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发展,创新发展绿色股权投资业务,鼓励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加大对绿色技术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更多绿色金融产品案例,更好地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功能。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以今年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发出的《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为抓手,深入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建立全球金融机构绿色联盟,发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合作机制作用,推动更多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项目在京落地。

  六是推动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作为绿色金融的最大应用场景和先导承载地,发挥其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形成京津冀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新优势。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