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托“首单”创新频落地
2021年12月2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信托“首单”创新频落地

 

  作为绿色金融的关键一环,绿色信托已成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绿色信托已从概念逐步走向落地,信托公司纷纷加码布局。今年以来,已有兴业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发布的多项绿色信托产品实现“首单”创新,不过,整体来看,行业仍存在投资期限长、流动性较差、投资成效有待评估、面向对象范围狭窄等难题尚待解答。

  覆盖领域较广

  在新旧赛道换轨之际,绿色金融渐渐脱颖而出,成为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最大共识。今年以来,市场上涌现出了多项“首单”创新的绿色信托产品,信托公司纷纷加码布局。

  具体来看,1月末,兴业信托发行福建省首单碳排放权绿色信托计划“兴业信托·利丰A016碳权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受让碳排放权收益权的形式,将福建省碳排放交易市场公开交易价格作为标的信托财产估价标准,向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

  中航信托则与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国内首单“碳中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将主要投资全国统一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初始规模3000万元,采用主动管理的基金化运作方式,投资标的覆盖全国范围内可交易的优质碳资产。

  绿色信托领域覆盖较广,涵盖绿色信托贷款、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多种模式。在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上,今年英大信托发行首单“碳中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项目规模17.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融资租赁项目。

  在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看来,目前,绿色信托发展势头很好,信托公司围绕绿色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模式展开业务。绿色信托领域覆盖较广,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加速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绿色信托在其中可以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可持续投资成趋势

  纵观绿色金融发展史,早在2016年,央行等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释放开展绿色投融资的鼓励信号。

  2019年12月,中国信托业协会下发《绿色信托指引》对绿色信托做出了明确界定,划定信托公司可在绿色领域的布局产品与服务,掀起了绿色信托发展的浪潮。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银保监会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再次明确,要积极发展绿色信托,绿色发展也上升至新的阶段。

  反映到数据上,《2020-2021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0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592.82亿元,同比增长7.1%,新增资产规模为1199.93 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888个,同比增长6.73%,新增项目数量360个。

  在服务绿色环保产业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信托公司通过行业分析、地域分析,借鉴自身其他业务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对绿色信托产品的创新研究,积极对接市场需求。

  资管研究员袁吉伟表示,未来,绿色信托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客户更加认可绿色发展理念和相关产品服务,国家政策导向更加清晰,也是现阶段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双碳”战略相结合,负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投资成为资管行业和财富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核心趋势,以ESG为代表的产品服务策略在海外已经形成一定成熟模式,在国内方兴未艾,可以成为差异化发展选择。此外,结合净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设计创新性碳信托产品,也能够丰富绿色信托内涵。

  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

  绿色信托行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实现引领潮流的效果也并非易事。尽管行业已开始积极响应绿色信托,陆续推出相关产品,但绿色信托仍存在一些发展难题。

  廖鹤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绿色信托投资期限长、流动性较差,投资成效有待评估;配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全国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尚在构建中;有关专业队伍尚在建设中,绿色信托的界定、认证、评估等工作都还有待建立完善;业务目前主要还是以政府主导的项目为主,面向对象范围较为狭窄;中小绿色创新企业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的当下几乎无法获得信托支持等,均是当前绿色信托面临的难点。

  “当前绿色信托正处于起步阶段,内涵、概念和认识程度还不算太高,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发展机会;绿色信托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手段还不健全,需要逐步探索。”袁吉伟分析道。

  廖鹤凯则表示,未来绿色信托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碳排放权交易这类业务,符合世界能源领域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伴随着资源再分配和产业革命,关系到百万亿级的市场,风口之上,此类产品的创新开展势在必行,深入参与有利于加速信托行业转型发展,是目前少有的有足够市场容量的能充分投入的转型领域,也是有利于国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可以说谁把握了“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产业机会,谁就能在未来的信托转型中占得先机。在这一过程中各家公司都需要根据各自的禀赋和展业区域产业特点开展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比较优势,占据市场份额,同时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同质化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李海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