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变美,通过第三方平台向银行贷款整形,殊不知,在还清分期贷款数年后,征信竟然莫名其妙出现了“污点”,还背了一笔新贷款。近段时间以来,有多名消费者在网络投诉平台发布投诉称,通过即分期平台办理了医美分期贷款,放款方为广东南粤银行,在还清贷款数年后,却发现征信报告出现了逾期记录,更有甚者还背上了新的贷款。虽然事件大多发生在2018年,但时隔许久,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征信惊现逾期
“不久之前我查询征信报告时发现,自己在广东南粤银行出现了一笔逾期记录,一晚上也没睡好觉,第二天去领结婚证也没有心情。”消费者张敏(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张敏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前已经还清的一笔分期贷款竟让自己的征信出现了“污点”。2017年4月张敏通过医美医院在即分期平台上申请了一笔贷款,总共分12期还完,在2018年4月还清最后一笔尾款后,她便不再关注这笔贷款。殊不知,在不久前查询征信报告时才发现自己多了一笔逾期记录。根据张敏提供的结清证明,其当时的还款明细显示12期都为“已还”,账单详情也显示为“已结清”。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和张敏一样,多位申请过“医美贷”的消费者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从时间线来看,该现象发生的时间大多在2018年,除了在还清贷款后出现逾期记录外,也有消费者出现了新增欠款的情况。
“我在2017年通过与美容机构合作的即分期平台办理了按揭贷款,还款的时候没有任何逾期,在还清整形贷款两年多之后,却被广东南粤银行催债说至今仍有欠款未还。我在即分期应用程序上的还款记录显示,未还账单为0,结清账单也显示为已结清,银行为什么还说我逾期?”另一位消费者李月(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上述消费者均是通过医美医院在即科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科金融”)旗下的即分期平台办理了医美分期贷款,放款资金方为广东南粤银行。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即科金融于2015年12月与广东南粤银行达成合作,合作模式就是助贷。
即科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我司通过场景和技术帮助广东南粤银行推荐客户,仅提供技术和服务。客户申请入口和还款入口都是通过我司App。借款客户每月通过这个专门的还款入口,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还款,还款款项直接支付给广东南粤银行,不会进入即科金融账户”。
互相“甩锅”
在“美容贷”这笔分期借款中,究竟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消费者征信出现“污点”?一位消费者发布投诉帖称,曾致电广东南粤银行,对方回复说,即分期没有及时把钱给到该行,导致征信出现了逾期记录;而致电即分期客服电话,对方则表示,客户在即分期账单早已结清,是广东南粤银行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逾期。
上述即科金融相关负责人回应称,“2017年9月,广东南粤银行因其他平台出现问题,在无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停止合作。合作终止后,该行并不切换还款通道,也不付即分期服务费,继续使用即科金融的服务。我司和广东南粤银行合作,累计助贷数十亿,广东南粤银行已完全回款,但现在仍拖欠我司服务费。客户逾期和上报征信,是广东南粤银行上报征信中心,调整更正也仅能由其操作申请”。
有多位消费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透露称,在出现逾期后,已先后向广东南粤银行沟通删除逾期记录事宜,并按照该行的要求提供资料截图以及银行流水,但时至今日,均未得到回复。“当时和广东南粤银行人员沟通,他们回应称,如果想让征信上的逾期记录消除,就要重新再还一次钱,会提供一个银行方面的对公账户。当时结清的金额为1.2万元,现在逾期的金额已经超过1.7万元。银行和即分期解除合作关系的事情我压根就不知道,没有人通知我。”李月称。
针对消费者投诉的相关问题以及事件处理最新进展,北京商报记者向广东南粤银行致电并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即科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广东南粤银行一直未答复,我司告知客户可协助提供法律援助,安排专人与客户对接,协助客户准备起诉材料,后续调整进度也将及时更新反馈给客户”。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作为电子交易系统的开发、设计、维护者,有义务对各项软硬件设施及时更新升级,最大限度地防范资金交易安全漏洞,防止出现数据错误。从现有资料来看,因银行与助贷机构之间停止合作,导致客户无法使用原有还款入口进行还款,从而产生了逾期记录。可见,导致客户不能及时还款的原因在于银行单方面变更了还款途径或通道,而银行方面没有就上述数据接口对接问题及时作出系统更新,过错在银行方面。
王德怡进一步强调称,鉴于上述后果可能影响一批客户的征信,靠客户单方面找各个部门协调解决,成本太高。银行应当就该次事件成立调查组,查清事实,及时给出技术方案。银行方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为客户消除影响;若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的,还应当依法赔偿。
完善内控治理体系
医美领域曾作为银行消费贷的一大创新场景,精准触碰到了部分人群的“容貌”焦虑。不过,对银行来说,创新场景固然重要,但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是重中之重。
零壹智库分析师李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于自身流量有限的考量,中小银行会采取与消费场景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消费贷业务。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合作平台的资质、合规性与贷款期限费率公示等方面,商业银行会存在一定漏洞,这也是2021年初监管部门收紧助贷业务的主因之一。
李薇进一步指出,今后,银行与外部流量平台合作时,若发现平台方存在着大量发布微整形、贷款广告的情形,应及时停止合作,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并且要求平台方在明显位置告知用户,贷款逾期将上征信记录,提升消费者的征信保护意识,银行也需要定期宣传征信知识,加强消费者教育。
而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银行在创新消费贷的过程中,需要在业务发展和风控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比如,健全管理制度并且完善内部治理,加强整体的风险处置能力,特别是对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线上业务,一定要完善线上系统、提升抗风险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