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度赋能北京城市发展
直播间用音乐也要付费了 监管与维权双重考题待解
下一篇4 2022年07月2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深度赋能北京城市发展

 

  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第一、2021年新增14家上市文化企业居各省市第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在7月26日举办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一系列数据与案例客观反映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而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产业拥有丰富的资源积累,通过在创新性、数字化、多元化、场景化、国际化等方面不断发力,应变求新,获得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空间。

  顶住压力实现较快增长

  《白皮书》指出,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北京持续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恢复基础得到巩固,呈现出增速稳、韧性强的鲜明特点,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收入和利润均实现较大增幅。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疫情前的水平。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利润总额为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

  据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透露,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10%,是十分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比重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充分反映了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不只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全国居首,北京市文化产业在其他维度的发展同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显示出竞争力。

  以文化投融资领域为例,2021年,北京共计新增14家上市文化企业,在全国占比三成,位居各省市第一。首发融资规模高达742.1亿元,同比增长99.1%,案例数量12起,融资规模与案例数量也均居于全国首位。

  此外,在文化贸易与交流方面,北京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在2021年达到6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5.7%,而全市共有69家企业、31个项目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入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8.7%、25.6%。

  新业态新模式是“助推器”

  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纵深推进,现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涌现出更多新业态与新模式,而这也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现出“助推器”的作用。

  《白皮书》显示,2021年1-12月,北京市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对北京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拉动北京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北京文化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均诞生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成果,如在演出领域,市属院团纷纷开启演出直播;在非遗文博领域,“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的落地则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而在广电领域,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播成为全国首个8K电视频道。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文化与科技是北京最明显的发展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地推动技术创新转化,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用好两区政策。在文化教育、文娱消费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平台型、数字型的旗舰企业,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的基础,全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推动前沿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形成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更好地满足消费新需求”。

  此外,为了让相关企业能够更好发展,北京市也将继续强化助企措施。“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生态,加强文化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北交所的作用,培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优化服务包、服务管家的制度,落实减税降费、解难疏困、援企稳岗等助企措施,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加大人才引进的培养力度,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厚植产业发展根基。”靳伟如是说。

  巩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正按部就班地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引导扶持精品供给方面,《“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相继发布。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同时推动三大文化带发展,大运河博物馆、箭扣长城修缮项目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而在助企纾困上,北京市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印发《北京市支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对“投贷奖”“房租通”“风险补偿金”进行统一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也在深度赋能首都城市发展。“漫步北京”计划推出75条休闲主题游线路、“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共推出100个文旅目的地,让“文化+旅游”互融互促;“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的举办,实现了“文化+乡村振兴”;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则是“文化+体育”的体现;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则让“文化+商业”进一步激发活力。

  《白皮书》指出,未来一段时间是北京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也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产业引领区的攻坚期。要通过坚持全球视野,服务首都发展;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示范引领;推动“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加速价值扩展;强化供需互促,提质人民美好生活;突出环境营建,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交流互鉴,从而开创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二国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开通了一条更为便捷的直通车,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必须秉持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宗旨,发挥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和中华文化优势,适应国外文化消费需求,创造更多蕴含中华文化理念,彰显中华文化特色,高文化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相统一的数字文化产品,展示真实一体全面的中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