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58分,距离北京消费季餐饮消费券的发放还有两分钟,提前定好的闹钟准时响起。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小组leader的陈妍迅速关上闹钟,然后打开外卖平台,等待着紧张时刻的到来,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对不少消费者来说,消费券已成为过去几年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于国家来说,消费券更承担着促消费“四两拨千斤”的重任——看似简单的满减,实则撬动的是“消费大杠杆”。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内需”仍是关键词之一。而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以及潜在的巨大购买力,更意味着促消费将成为扩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决定性力量。
【破题】 小券撬动大消费
300多年前,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讲过一个关于蜜蜂的著名悖论:大意是让国家变富裕的方法是快乐购物。通过刺激消费可以使经济增长,并让全体人民受益。蜜蜂寓言也被称为“节俭悖论”,为奢靡生活站台。当时,这个寓言因为显得过于自私而备受批判。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蜜蜂的寓言》开创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先河,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经久不衰,并成为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论先导。1936年,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的凯恩斯才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及蜜蜂寓言相关论说。
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诸多经济活动被迫按下了“暂停键”。2022年,国际形势突变,疫情反复雪上加霜,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需求“松绑”,努力提振内需,稳住消费预期扩大消费,既是当下稳经济、促就业的不二之法,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公报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当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5月底全国两会期间细化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逐步形成”改为“加快形成”,“双循环”在宏观政策框架中地位迅速提升。
新发展格局之下,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发放消费券、数字人民币红包到购车补贴、家电以旧换新,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助力消费市场复苏。
8月20日至9月底,天津将举办2022天津“品质生活节”,据悉,在此期间天津市政府将陆续发放1.5亿元政府消费券,银联、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也将配套资源投入陆续发放4570万元消费券。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20个重点城市发放了消费券,累计支出财政资金约40亿元。消费券的类型也从此前单纯的餐饮延伸向家电、汽车、文旅消费等领域。
享受着政策的红利,也因此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花钱的欲望,“陈妍们”的现状,正是消费券想要达到的效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此前曾联合发布报告称,政府1元的消费补贴平均能够带动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以北京为例,2020年消费季结束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核销的消费券以近10倍杠杆撬动了线上消费。
消费券虽然是特殊经济时期下的特殊手段,但其背后贯穿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发放消费券具有多重效应:促消费的杠杆效应;促投资的牵引效应;创造新消费需求和新消费能力的引领效应;增加居民收入减少生活成本的带动效应;促进中小企业复苏的推进效应;提振经济社会发展信心,扩大城乡就业和保障民生的联动效应。
消费作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状况成为对生产发展状况、生产水平和质量以及生产关系的最终检验。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消费的引领作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国民经济循环效率才会更高。
【恢复】 刚性与韧性
国内大循环的含义之一是要扩大内需。事实上,过去20多年来,中国曾多次强调扩大内需。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扩大内需也是重点之一。此后,扩大内需成为长期政策。
据报道,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考察日本等一度高度依赖外需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发现,在外需导向推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逐步更加依赖内需,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疫情虽然给经济带来了冲击,但消费的显微镜聚焦到个人身上,意义非凡。“日常来说,客单价大致在75元以下,现在每单超100元已成为常态,每个骑手每趟订单量近20左右。”邢赛赛作为一名生鲜电商的配送人员,深刻意识到疫情防控期间,居民消费的不容忽视。
而“沉迷”抢消费券的陈妍,其实也没有合上钱包过日子。过去三年里,她与刚领证结婚的老公一起买了房添了车,“影响肯定是有的,花钱的确更为谨慎了,虽然没到预期但终究没垫底”。陈妍很坦然地强调,自己属于享受刺激消费的人群,有红利且是刚需的诉求,都愿意打开钱包。
现在的陈妍正和老公盘算着11月的时候去哪旅游,机酒的规划账单已经有了好几页,他们将出行预算从最初的8万元拉到了12万元,“打算直接请年假好好转一圈”。或许是受到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哥嫂的启发,陈妍和老公还做了一份开房车自驾游的规划,“去年哥嫂带着父母自驾游走了5个省,玩了小半年”。他们对于长长的账单很有预期:出去玩,该花就花,有消费欲望回来才有赚钱欲望。
如果说柴米油盐是消费的“刚性”,那么在“刚性”之外,居民消费潜藏的“韧性”也不可忽视。毕竟14亿人的大市场,疫情可以暂停消费的动能,却不能中断消费市场的潜能。“消费恢复势头有所减弱,但仍有一定韧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消费之所以保持韧性,既由于暑期旅行消费等趋于改善,也因为稳消费政策仍在发挥作用。
“韧性”或许是中国消费领域非常贴切的形容词。据了解,我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021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即便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官方也多次强调中国消费的韧性所在。
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促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开始逐渐回暖。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出现收窄,同比下降6.7%;6月增速转正达到同比增长3.1%。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冲击后,在一系列刺激措施下,消费保持复苏态势。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27%。
【升级】 从消费到品质消费
2021年,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而从消费者的购物车也可窥见,米面粮油的位置一部分让渡给了水果蔬菜、禽肉蛋奶等,吃穿用度的空间要分一些给文艺演出……消费多样性以及消费潜力不容忽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呈现出多元、细分的消费诉求。
如果说政策的叠加是为了稳住消费的预期,那么企业之间不间断的动作则是市场层面的一场正向博弈。为了能让多元消费得到有质量的满足,企业绞尽脑汁力推新业务,以便跟得上或者是引领高品质消费。无人便利店的风曾一度吹遍大街小巷,路上跑着无人测试车,在北京亦庄的部分街区,消费者很有可能叫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零售新模式、新业态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促使供给端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近十年来,网络零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且成熟,催促着传统零售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同样在促消费打破不同渠道间的壁垒,为各业态融合提供机会,更在无形中改变着日常消费行为。2022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300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493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5.9%。
聚焦北京,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已然是新引擎。“数字经济”“数字化”等科技元素不断应用在商业、文旅、生活服务业中,数字消费内容供给日益丰富,带动了不少本土品牌发展及商业项目转型升级。
消费者日常接触的商场购物中心,早就悄然变成从一个单一的实体商业转变为运用5G、VR、AR等技术手段的智慧商圈。随时随地的消费积分、刷脸支付系统普及、不用再报手机号的积分兑换以及中厅的体验互动消费,实体商业变得更为灵活,用数字化手段为消费者营造出良好的消费体验环境。
据了解,北京从去年至今连续出台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消费创新引领专项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以提升数字消费能级为牵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先优势,到2025年,实现信息内容消费收入超5000亿元。
数字经济在北京的地区GDP比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在2022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
商业企业挂在嘴边的数字化商业系统,为特殊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转变匹配了配套设施,培养了诸多新型消费习惯。数字化成为时代特征,也是企业求新的必要方式。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作为技术驱动,无处不在对数字化商业进行重塑。同时,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在生产制造、品牌营销、消费体验、物流配送等全链路领域融合碰撞,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零售企业要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从而实现高品质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赵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