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一区的未来密码
2022年08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城一区的未来密码

 

  科技创新驱动首都高质量发展。8月8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三城一区”以占全市31.8%的企业数量,集中了全市六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自2017年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和顺义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打造优势科技创新策源地。“三城一区”主平台创新要素集聚效果明显。目前,国际社会围绕着科技制高点进行空前激烈的竞争,过去五年,“三城一区”取得了哪些成就?面向未来,“三城一区”将如何突出重围,助力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找到“未来密码”?

  >>> 科创中心主平台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要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未来五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都是作为首都天然的职能,但是科创中心是北京市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具备了大量科技创新的人才、场所、环境基础之上形成的重要发展特色,更多地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三城一区”建设不仅是首都使命,更关乎国之大者。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包路林认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突破和迭代非常快速,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且深远,加剧全球形势不确定性,更加凸显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所以说,北京的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脉。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还是“五子”联动中的一环。“五子”联动指的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大举措联动推进,形成叠加效应,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表示,“三城一区”建设和北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间是深度耦合的关系。一方面,首都高质量发展给“三城一区”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三城一区”建设给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科技创新资源、赛道、企业产业资源和大量应用场景和应用成果。

  >>> 集聚六成研发人员

  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城一区”启动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到16%以上,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万件,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第四,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

  去年“三城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三城一区”科创平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技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已经打造出一批具有重量级的科技产出,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2021年,北京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占比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万人,比上年增长13.4%,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合计4714.4亿元,高成长创新主体逐步壮大。2021年,北京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2115家,比上年增长1.6倍。

  “三城一区”以占全市31.8%的企业数量集中了全市六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主平台功能进一步凸显。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8.4万亿元,是2012年的3.4倍,2012-2021年年均增长14.5%,实现技术收入2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4.2%,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何建吾表示,海淀是中关村企业的大本营,海淀企业创新活力强,是全市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海淀将紧紧围绕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率先进行新一轮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和转化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 协同联动力推成果转化

  未来“三城一区”有哪些发展方向?包路林表示,从规划层面来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规划》等顶层规划当中均对“三城一区”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任务。比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努力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王鹏表示,首先“三城一区”未来需要向纵深化发展,在知识成果转化、跨行业跨专业之间联动、研发出现重大突破等方面要逐步见成效;其次“三城一区”之间可以实现联动,内部不同的企业、创新主体可以联动实现规模效应;最后,“三城一区”下一步如何进行转化,研究成果能更好地在北京落地,赋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城一区”的联动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尤其体现在“一区”。“市党代会报告对三大科学城提出了三个‘进一步’,对‘一区’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建设,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效益外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这是对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经开区工委书记杨秀玲说。

  加强“三城”的协同机制,经开区目前已和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了6个成果转化的先导区,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经开区落地和转化;要加强核心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培养一大批崭露头角、有创新活力的企业。

  北京经开区2021年与三大科学城签订创新联动发展合作协议,首批6家、8.2万平方米先导基地加速区挂牌,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62项,依托“三城一区”线上服务平台,发布共享设备549台套,共享实验室108个,提供技术服务345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达1717家,搭建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赋能。

  >>> 产城融合是关键

  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背景下,加诸新冠疫情、局部战争等因素,导致世界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挑战。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加速发展转型的根本动力,形成塑造发展的新优势。

  近日,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正式签署,旨在加强美国制造和创新能力,确保美国在未来的产业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拟投入500多亿美元推动芯片的研发制造和劳动力发展,而根据该法案规定,获得资金补贴的芯片企业,未来10年内将不能在中国增产小于28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

  早在2021年7月,英国就发布《英国创新战略:通过创造引领未来》,确定先进材料与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和先进计算、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工程生物学、电子、光子和量子、能源与环境技术、机器人和智能机器等7项改变未来经济的战略性技术。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下,我国也面临着迫切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包路林说。

  包路林进一步指出,从现实层面来看,应该说“三城一区”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主阵地,这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还有,企业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几年的科技发展很多得益于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们是最具备创新活力的。

  王鹏则认为,未来“三城一区”要全面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融入到“五子”联动中,一方面,研发能提供更多的技术创新优势;另一方面,应用场景、项目建设也能拉动许多具体研发项目,如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低碳。“三城一区”和“五子”联动中的其他“四子”的有机结合,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城一区’还应该和城市发展、居民服务融合起来,未来新一代科学城建设绝不是象牙塔,而要有烟火气息,要实现产业、城市和居民的融合。科技创新中心不是纯粹地搞研发,更要助力城市的发展,让成果转化落地。”王鹏说。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袁泽睿

  对话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包路林:

  破除发展障碍,以全球视野加强创新能力

  Q:“三城一区”对新发展格局下的北京有何意义?

  A: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城一区”启动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发展的集聚区。

  怀柔科学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速推进,29个科学设施平台建设顺利实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经启用。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已建成46个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生命谷”赛默飞-新生巢共享实验室等落地,沙河高教园也加快校企协同创新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三城”高校院所组建31家联合实验室,挂牌6家先导基地加速区,建成24家创新中心、14家中试基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平台,是全市对科创事业的重大布局和安排,科技创新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脉。

  

  Q:“三城一区”建设中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A:从整体上来看,“三城一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尤其是从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存在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转化不够顺畅的问题。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支撑和反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政策保障来看,有利于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有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从内部关系来看,“三城”和“一区”之间的协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需要明确好各自的方向和定位,加强合作交流,培育好术业有专攻的高科技企业。

  

  Q:破题的关键有哪些?

  A:破除发展的障碍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在重点领域的攻关力度。支持高校院所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提升,推动底层技术创新突破,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成果。不断提升创新生态能级,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精尖产业集聚,打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国际化创新生态。凝聚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做出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的环境。完善制度建设,比如推动数字经济立法、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等。为创新人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广阔、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环境,比如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方面、小微企业研发经费支持方面、科研人才自主权方面、畅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方面、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等都可以有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创新活力和动力。

  三是处理好“三城一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三城一区”不仅是创新资源的汇集地,也应该是城市设计和建设的标杆地区。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