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22年服贸会迎来收官之日。今年服贸会以“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为主题,新设了16700平方米的环境服务专题展。
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场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潮正席卷各行各业。能源企业率先按下减碳“加速键”,制定行动方案,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
“双碳”正在重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倒逼各行各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来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实现高质量发展。
由此而变的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技术标准、贸易及投资准入门槛,还将是高科技、高效益和低排放领域孕育出的新的增长动能,并重塑每个人的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
服贸会展示了低碳经济的众多可能。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让小小的竹子变成了使用寿命超过50年的地下管廊新材料;看似普通的仿古瓦片,实则是蕴含晶硅光伏电池技术的新型绿色发电建材。
这只是“点碳成金”的几个小切面。去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碳”的资产属性被瞬间放大,用市场的手调节减碳的进程迸发出无限的可能。
企业如何响应这一诉求并制定行动战略、策略和实施步骤,成为重要且关键的一环,而头部科技制造企业尤为关键。通过头部企业的绿色转型,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迈向“低碳”被寄予厚望。
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积分获得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这一年特斯拉的净利润为7.21亿美元。自去年7月16日启动至12月31日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也交出了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的成绩。
减碳,不仅成为企业的转型基因,也开始渗透个人生活。在本次服贸会上,北京MaaS2.0的预告、个人碳能量账户的设立、碳普惠激励的成效,更给公众参与绿色出行描绘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原来碳减排不只是行业、企业的事,更关乎你我,关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点点滴滴。
企业大有可为,个人也并非看客。有统计数据显示,个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让25W的灯泡亮40个小时;少用1个塑料袋,就能节能标准煤0.04克,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每月少开1天车,每年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
今年以来,承载着个人碳减排记录、核算以及价值的发现,互联网企业、银行推广的“个人碳账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个人选择偏好开始,倒逼生产端主动转型,让每个人都加速成为“双碳”转型的贡献者、参与者。
杨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