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医美,医在前面。5月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必须遵守卫生健康有关行业准入的法律法规。
该《指导意见》对诸多细节划了红线,包括严禁对“零基础”等无行医资质人员提供医疗美容技术培训、严禁承诺发放所谓的“职业证书”“职业资质”、严禁宣称学习医疗美容技术能够快速致富等。
医美监管风暴,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面对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和上万亿元的市场预期,爱美之心产生强烈需求,反推医美供给侧高速演进。与常规医疗相比,医美的市场化属性很重,具有较高的消费主动性,利润空间大有可为,参与者蔚为观止。
但医美毕竟属于医疗活动。虽然看起来美的需求在先,医的过程在后,实质上应该是医的保障是因,美的实现是果——守不住医疗底线,美不可持久且风险反噬。
本报此前多次关注医美乱象,以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热玛吉为例,从设备准入、服务能力,到从业机构(人员)、平替产品,鱼龙混杂充斥于整条产业链。
正规医疗美容医院70万元设备、20000元以上费用,到了无资质机构那里,就变成了两三万元高仿设备+千元左右美容费用,以严重低于正常价格的服务诱导消费者。此外,不少属于小家电的生活美容仪,打着热玛吉平替的口号大行其道。
更有不法从业者,把属于医疗活动范畴的热玛吉,包装成人人可参与的“创业项目”“致富项目”,以微商面目逃避监管,在加盟费和美容费上进行双重收割。
种种医美乱象岂是热玛吉一个领域,由于技术迭代高频,新产品新概念层出不穷,加上明星效应的引领,爱美又乐于尝试的消费者,特别容易从一个误区扎进另一个误区。
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等。一方面,由于医美专业性强,但消费者识别能力偏弱,无法分辨正规医美机构和非法机构,甚至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消费者被价格因素左右,不仅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容易产生美容预期与效果的大幅错位。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对医美乱象高压治理,需要监管部门、正规机构、消费者和社会监督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
就像此次《指导意见》的出炉,从业机构自查自纠,监管部门加强执法,普通消费者亦可对照甄别,对违法违规行为和机构勇于曝光。
更重要的是,医美行业的一根弦永远不能松:美是追求,医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