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治理底盘升级
2023年05月1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治理 新动能》报告发布
数字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治理底盘升级

 

  在“2023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暨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创新大会”上,北京商报社副总编辑刘佳发布《新治理 新动能》报告时提到,“数字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深刻改变了产业创新速度、商业运行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刘佳表示,数字生产力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底盘进行了一场大升级,“这种新经济驱动元素也开拓出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数字中国建设正如火如荼,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到41.5%,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数字生产力时代。

  如何看待这场社会治理的革新?刘佳用三个“重新”进行了描述:“首先,重新定位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度量了公共服务与企业运营之间的平衡,同时也重新划定了社会治理到底是个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的边界。”

  在后疫情时代,基于对新治理的现状和前瞻,刘佳从数字基建、数字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六大热点领域阐释了数字生产力为社会治理注入的新动能。

  在数字政务领域,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已经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最后一公里难题始终萦绕未去。“报告指出,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关键还是在于让数字政务由原来的‘能看’‘能查’‘能问’走向‘好用’‘易用’‘爱用’。”

  在展望未来创新时,报告给出的判断是,在GPT大热的背景下,智慧政务如何与大模型结合将是移动政务服务之后的一个大事件。围绕AIGC的算力资源、算法模型、数据处理等都将是智慧政务市场看得见的机遇。

  聚焦于智慧社区,刘佳表示,过去三年数字化、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席了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社会治理。“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大量社区仍一直处于‘微信群’的治理模式。在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设计规划之下,我们认为当前智慧社区的核心落脚点是民生服务信息化,包括智慧物业管理、社区电商、智慧养老、智慧家居和智慧医疗。因此,疫情后的智慧社区建设,我们觉得更有可为。”

  数字化、科技化的城市治理手段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但数字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面临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对数字化治理进行“治理”。

  首先是不少项目目前仍然缺少平稳持续运行的应用场景,甚至来不及探索良好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就已经出现了技术迭代。

  其次,信息孤岛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各个部门和治理链条各环节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此外,资金缺口仍然是新治理下的主要困扰,目前形成的运营模式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营为辅的模式。刘佳表示,即便现在有了PPP模式,相应的利润分配和制度建设也还不够完善,仍需政企共同发力探索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 报告亮点 】

  ·数字中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数字中国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出现,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六年来,数字中国建设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在砥砺奋进中取得显著成就。

  在顶层设计层面,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出台,描绘了未来10年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图景;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将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2017年,首次出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名词,其中数字经济成为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2018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

  ·数字基建·适度超前 以建促用

  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基建对有效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等方面正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数字基建赋予现代科技新的生命力,它正以强有力的发展态势推动中国社会治理底盘升级。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基建已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其中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IPv6活跃用户超过7亿。

  ·智慧政务· 未来创新随大模型迭代

  智慧政务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推动“数字政务”加速落地,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为民服务效率。

  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平均承诺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10亿人,数字政务惠民便民覆盖面广、成效显著。

  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各地政府陆续提供数字政务服务,数字政务背后的市场蓝海和产业机遇逐渐显现出来。锐观咨询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数字政务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36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6%。整体市场内,IDC(国际数据公司)测算的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整体规模达39.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智慧交通· 数字经济新增长极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在打通城市路网“经络”中,智慧交通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北京、广东等地均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智慧交通的实践,这不仅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也为破解“大城市病”提供了有效支撑。

  多措并举下,智慧交通技术支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根据艾媒数据,2017-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技术支出规模从327亿元增长至5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44%,预计2023年中国智慧交通技术支出规模将达778亿元。整体上看,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达到1658亿元,2017-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预计2023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2432亿元。

  ·智慧社区· 技术与社会双向赋能

  智慧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活场景,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智慧物业管理、电子商务服务、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家居和智慧医疗等领域都是智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是“技术”与“社会”的双向赋能,实现社区“社会”建设的同步赋能。

  根据《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共建成智慧社区2547个,约占北京市社区数的84%,北京市共有96个街道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启动社区“微信群”体系建设,“探索社会治理”模式。

  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融合先进的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智能监控为社区管理带来很多的便利。近年来,“回天大脑”“政务晓屋”“智慧村章”等一系列数字政务应用落地,北京市正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数字大脑”正在基层上岗。

  智慧社区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升级,在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升级之下,智慧社区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智慧环保·新需求提速场景落地

  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环保领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各类环保信息,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决策更加切合环境发展需要,“智慧环保”概念应运而生。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北京市东直门城市生态岛始建于2020年,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投资,由北京市东直门街道建设和管理的集大件垃圾拆解转运、垃圾分类宣传于一体的功能性设施,在垃圾分类工作推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治理方面,2018年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科研先行,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突破海量高并发数据接收与解译瓶颈,搭建了国际上首个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示范平台。深化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应用,根据自动监控数据综合分析感知生产变化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同时这些数据经过聚合分析,对于各个区域、行业的运行与排放,可以实现逐小时的动态表征,支撑行业精细监管。

  ·智慧能源·城市“双碳”转型的硬核支撑

  智慧能源的本质是能源优化、管理和服务,核心在于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实现用能智能化,达到能源的经济、高效、环保利用。

  虚拟电厂则是智慧能源示范工程的新模式新业态,这种智慧供能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虚拟电厂其实就是一个基于大数据参与电网运行和电力市场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对外表现为一个可控电源。虚拟电厂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分散的分布式能源进行集成、优化和协同调度,把各类可调负荷资源汇聚,根据电网削峰填谷的需求调节负荷。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建设发展,智慧能源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整为智慧能源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3-2029年中国智慧能源市场消费调查及经营模式分析报告》分析,2020年,中国智慧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3.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