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这样一类技术趋势,各行各业接受度步调一致:全球性、深刻的、迅速的。当人们谈及AI的时候,心怀乐观远远超过惴惴不安。甚至回溯科技和产业史,对“互联网”的怀疑和博弈都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而AI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人重视是好事,也对AI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大的期望,希望它可以改变经济结构、改变人类未来;有小的需求,希望它能够多点好玩好用的产品,多点唾手可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AI的驱动价值,从AI逐渐迈过AI+并快速向+AI挺进,这是AI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很好理解,AI是技术、是学科,是算法、架构和专家,也是晦涩与懵懂,蛰伏于实验室。随着AI的普及,从单个团队、公司和项目,向公众和产业、行业蔓延。尤其是商业公司和资本力量的加持,AI+就此而生。
AI+,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尝试与各行业结合。但这个时候,科技公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它们要么是功成名就的大厂如腾讯、百度等,要么是专门创业的独角兽如商汤、旷视等,AI的话语权掌握在科技公司手里,与医疗、零售、教育等其他行业融合的A+落地,仍旧由这些公司发起和掌控,而行业伙伴“被动”接受和尝试的产业位置尤其明显。
+AI,字面的微小差异,格局的巨大改变。从结果上看,似乎与AI+区别不大,其中相同的重要一项都是利用AI的辅助作用来优化传统产业的流程和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价值。
不同基于两点。“面子上”是市场驱动的转变,当AI从AI+到+AI,是一个由技术导向到场景导向的转变,也是一个由创新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AI的主要发起者是科技公司,但它们并不覆盖各行各业,在“兜售”AI时,等同于“拿着锤子找钉子”,需要为了展现技术而创造产品,需要展现创新而制造应用,以此给潜在的传统产业伙伴打个样。因此,AI+有强烈的主观推动力,但产品能否真正匹配需求值得商榷。
+AI则不同,它意味着“里子上”传统产业觉醒了,真正意识到AI的价值,它们就场景、就需求,主动向AI寻求答案,实践的路径可以自建团队,也可以向科技公司购买。虽然都是让AI赋能传统赋能实体,一旦产业的发起者是传统企业,规模也就更具想象力,毕竟+专业从事AI的公司只是市场的一小部分,数量更多的非科技公司才是AI的规模需求者。
从AI+到+AI,反映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人工智能刚兴起时,人们更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和创新以及技术在各领域的尝试和探索。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成熟和普及,人们更关注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尤其全行业的觉醒之后,依赖算法的成熟、算力成本的降低和AI人才的井喷,工具化的AI从晦涩懵懂走向易懂易用,必将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