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 变科技热土
2023年08月2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滨海新区 变科技热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实现跃迁。相关产业园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吸引人才纷至沓来。其典型案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目前已建成产业载体70万平方米,4400余家企业入驻其中,周边丰富的配套设施如地铁站、幼儿园、医院等,让来此落户的新人摆脱了对“鬼城”的担忧。

  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的科技力量做后盾,以华峰测控为代表的移动科技企业,在滨海新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招揽了一批又一批不可多得的科技型人才,助推企业科技实力快速提升,与高校的合作更打开了未来科技的想象空间。

  随着5G建设不断深入,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又将有哪些亮眼的成果在天津这片热土上涌现?滨海新区又将在5G时代迎来怎样的发展?

  “让种麦子的人有好面吃”

  2019年来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李先生,目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他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研究生毕业后究竟在哪工作、生活,是困扰他很长时间的问题,最终他选择了天津,目前他已在宝坻买了房,李先生称,根据政策,天津集体户口可报考教师岗位,这给自己爱人的事业也带来很大便利。

  而在创业者看来,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十分友好。今年33岁的项先生自大学毕业后便独立创业,开设媒体工作室,2020年,他将工作室搬到滨海新区。项先生对北京商报记者称,自己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的益处感受十分明显,媒体行业对设备要求高,频繁购置器材,根据政策,这当中部分费用按一定比例,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在近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宣传活动”中,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看到,美团、腾讯、字节跳动等一众企业都选择在天津滨海新区安家,带来丰富的就业岗位。在这背后,完善的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关键。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便属“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该园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产业载体70万平方米,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400余家。

  在这背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2016年9月,京津两市政府在京签署了《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同年11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

  作为首批迁移到该园区的企业,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旭东感触颇多,他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园区对企业提供了很大支持,包括租金减免、人才落户、子女教育方方面面。而国汽智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彦军则谈到,随着园区未来发展,入驻企业增加,有望能够和园区内其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更深度的合作。

  近年来,滨海新区正全面推进科研院所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种麦子的人有好面吃”,成为吸引人才过程中最有力的口号。

  招揽人才的政策并不仅停留在纸面上,如何让好的政策“开花结果”是更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滨海新区政府全面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是不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支持近2000家创新主体自主认定人才。

  政策放宽了,周边配套措施是否完备,又成了新落户人才担心的问题,不过随着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鬼城”的担忧已成过去时。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如今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周边的配套设施已颇为完备,从园区出发约8分钟车程,便可到达蓝天·北塘幼儿园;而紧挨着园区的便是北塘文体中心;从园区出发沿黄海北路向南走不远再转向东,便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全程不到2公里。

  京津双向奔赴

  天津滨海新区的跃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拼图”中的一块,在政策指引下,“京津双城记”成果愈加丰硕。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充分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津冀协同联动,扎实推动协同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除了将部分北京中关村企业迁入天津滨海新区,在更临近北京的天津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据了解,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规划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分四期开发建设,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吸引常住人口8万人。截至目前,一期4.19平方公里的道路、管网、景观、场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工,已引入市场主体1118家。

  无论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还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均将高新技术作为赋能区域经济的密码。截至2022年底,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包括“入库国科小”208家、“国高新”140家,“雏鹰企业”120家、“瞪羚企业”3家。而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则初步形成“新能源智能网联车配套产业”以及“半导体配套产业”集群。

  对科技企业而言,通过在新园区投资扩产,也令自身的发展更上层楼。以华峰测控为例,2018年3月,华峰测控在生态城布设生产线并引入研发团队。2019年11月,该企业在生态城扩大生产,投资6.6亿元建设产业化基地。2021年9月,基地正式投产。该项目拥有包括STS8300精益产线在内的数条产线,可生产模拟类、数模混合类、第三代化合半导体类以及汽车电子及功率类集成电路测试设备。

  对半导体企业而言,近年来一直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局面。而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科技企业成长的热土,为华峰测控这样的企业打开了新的窗口。当被问及在天津的发展状况,华峰测控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成立天津公司的5年时间里,研发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先后取得42项知识产权,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不足1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5.3亿元。”

  在企业之外,与高校合作更是“京津双城记”中科技力量的重要来源,前沿科技人才纷至沓来,例如清华天津电子院吸引30位清华大学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深度参与成果转化项目的科研和技术攻关,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联合培养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工程硕士142名,先后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专职团队600余人,硕博占比30%。

  数字通信角色重要

  无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还是双城联动的想象,均远不止此,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步入快车道,以5G、6G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日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还曾表示,要推动5G演进和6G技术研发,大力推动6G技术研究,加快6G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天津滨海新区全年新建和改造5G基站2778个,全区累计达到10355个,基本实现了5G网络全区覆盖,重点区域优化覆盖。通过持续推进“双千兆”工程建设,千兆光网实现了全区覆盖,滨海新区内的5G套餐用户数达140余万户,千兆光网用户数超过24万户。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滨海新区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智慧滨城、数字滨海”。双方将加快5G+智能制造发展,共同构建滨海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5G技术与工业控制深度融合,支撑制造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实际上,5G+技术优势在当前的生产活动中已经显现。以长城汽车天津工厂5G+智能制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已完成5G+移动质检场景建设。在车间里,手机终端连接5G专属网络信号,可实现品质数据的实时上传。

  天津港打造的智慧零碳码头,是通信技术赋能下更亮眼的案例,从码头打下第一根桩开始,10个月,基本完成泊位建设;13个月,实现1号泊位联调联试;18个月,完成实船作业;21个月,码头正式投产;23个月,2台风力发电机并网发电;24个月,完成第一条外贸船舶作业;33个月,码头作业量突破100万标准箱,期间天津港破解13项世界难题,形成76项发明创造,创下了一连串震撼行业的纪录。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自2021年10月投产运营以来,已实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不同场景下安全高效运行,“智慧水平运输系统”复杂工况、特殊工况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单桥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外集卡平均滞场时间压缩至8.6分钟;设备平均综合单耗下降30%以上;“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并网后已供电2077万千瓦时,实现生产全过程“碳中和”。

  未来,通信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例如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通信标志性节点之一,在算力中心全部建成后,将产生50万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预计将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上下游产业链投资近500亿元。

  中关村泛联院理事长杨骅在采访中对北京商报记者谈到,未来通过引导技术融通合作、产业投入增强、标杆项目支持等方式加速5G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等成熟应用场景的复制推广,引导生产企业打造5G全连接工厂示范项目,将深度赋能京津冀数字经济创新协同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

  京津相向发展 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关键

  Q:您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如何打造自身更加有利的地位?

  A:京津双城互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相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所在;一核两翼互动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骨架系统的关键支撑,短期来看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短期要想取得很好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找准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协同发展。

  

  Q:天津滨海新区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

  A:滨海新区应发挥其天津港作为北方第一大港口的优势,天津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高端对外开放平台,应运用其自贸区优势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打造京津冀协同开放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应发挥滨海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运用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优势,努力成为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区,打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Q: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会进入怎样的阶段?有哪些值得期待的?

  A:可以预见,未来京津双城联动会不断深化,以现代化都市圈为统领,带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解决当前社会群众十分关切的问题。比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持续深入,北京中小学幼儿园与天津、河北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成立跨区域教职联盟,以及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在群众关心的医疗健康问题上,京津冀地区临床检验结果在各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更多机构共享,更多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进一步推动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这些都是京津冀地区居民值得期待的发展利好。

  从交通方面来说,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格局,并与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等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及京廊、京保、京涿通勤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未来京津冀地区的人员流动势必会更加便利。

  北京商报记者 王柱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