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预报名正式开始。从规定来看,今年考研呈现6方面的新变化,包括报考条件、推免资格、复试条件等。但从考研人数来看,情况依旧内卷。有报道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的关口。
六大变化
预报名前,9月15日,教育部刚印发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部署各地各招生单位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
从规定来看,主要涉及6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报考条件有变化,二是推免资格描述更具体,三是报考点选择更灵活,四是全国统一命题科目有调整,五是考生进入复试的条件更明确,六是调剂要求更具体。
报考条件方面,第十七条,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在其学业水平必须符合的条件中,包括了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此外,第十八条第三项,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和第十九条第二项里,也纳入了获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每年的招考政策都出现一些调整和变化,但今年变化最大的,其实是调剂工作。”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调整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允许一些跨专业调剂。
根据规定第九章第六十五条,原则上,调剂考生第一志愿专业与调入专业相同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相近。
在第六十六条中,报考照顾专业(指工学照顾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硕士、体育学、体育硕士,教育部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发展需求、考生报考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的考生若调剂出本类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报考非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入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符合调入地区对应的非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工学照顾专业之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硕士之间,体育学与体育硕士之间调剂,按本类照顾专业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执行。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指出,此次新规不仅更精细化了,还进一步体现了研招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例如,要求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报考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为更多考生就地报考提供服务。
内卷依旧
目前,官方暂未发布2023年考研录取率的情况,但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计算出2023年考研报录比为5.7:1,录取率大概在16.7%,而2022年考研录取率为24.2%。
针对2023年录取率走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线是基于历史标准划定的,但2023年考生的成绩有所降低,能达到复试要求的考生人数减少了。而成绩的降低和2022年的疫情有一定的关系,一些考生的复习节奏可能受到了影响,或在考试阶段身心状态欠佳。
不过,陈志文认为,以上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每年报名考试的人数和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其实还有一定差异,而之前的考试又在疫情期间,就会出现更多“弃考”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前,考研已经出现了“高考化”的趋势,这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很多本科生都把考研作为毕业的首要出路,甚至有的大学还以考研作为目标来组织本科教学,一些非考研的科目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样一来,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接受到完整的本科教育,考上研究生的缺乏更强的综合素养,而没有考上的则会面临更艰难的就业问题。”熊丙奇说。
有些考生经历一战、二战甚至多战,熊丙奇指出,困在考研多战里的学生和高考复读多年的学生很像,很多人是为了考出更高的水平去到更好的学校,去到更好的学校就有更好的工作,这和唯学历论密切相关,但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情况变了,如果继续延续唯学历论,就会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理性看待
陈志文指出,考研和就业问题息息相关,其趋势和经济发展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即当经济增长特别快、就业机会多的时候,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是趋缓,甚至是下降的,反之,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就会出现拉升。
王鹏表示,除了通过考研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外,不少人也会因为就业压力大、机会少,而选择通过考研来暂缓就业。“是考研还是就业,要结合自身及家庭情况分析,但要更加理性和全面地考虑,不能一味地逃避和挑剔。”
目前来看,衡量人才的尺子也变了。陈志文表示,“高等教育普及化意味着,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现在人才稀缺度变了,好的文凭并不直接和好的工作画等号”。
此外,有两项矛盾是一直存在的,一是学生的期望值和自己实际能力是错位的;二是学生的质量和就业单位的需求是错位的。“所以,大学生们需要更清楚地认知到这个现状,以及对自己能力更合理的定位。”陈志文说。
熊丙奇表示,无论从社会的学历需求看,还是高校办学看,接下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都不可避免会扩招。但必须注意,高质量教育不是高学历教育,在当前考研“高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很可能会刺激考研热,加剧学历内卷。要结合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从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出发,确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改革。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数据,今年北京高校硕博毕业生预计约为16.08万人,本科毕业生预计约为13.61万人。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相差近2.5万人。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的硕博毕业生人数还远低于本科毕业生人数,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毕业研究生77.28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7.20万人,毕业硕士生70.07万人,而本科毕业生428.10万人。
虽然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的录取率低了,但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考研报名的增长率也创下近八年新低,同比仅增长3.72%。陈志文指出,往以后走,考研一定会有所降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唯学历论松动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实习记者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