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登上央视春晚的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离上市再近一步。近日,优必选通过聆讯,准备在港交所上市。2023年上半年,优必选营收2.61亿元,同比减少7.9%,经调整净亏损3.67亿元,同比收窄8.3%。细数业务,优必选多年的营收大头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营收和毛利率双降,人形机器人Walker系列及其他只贡献了不到3个百分点的营收。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凭借春晚等重要节点营销,在品牌知名度上的优势明显。尴尬的是,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先进性比较程度有限,这家中国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服务解决方案产业排名第三的公司,市场份额2.8%,毛利率持续下滑。
亏的比挣的多
2023年12月,这家成立11年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拿到赴港上市的钥匙,只差临门一脚。
招股书显示,优必选的营收来自于企业级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其他三部分。具体到细分赛道,企业级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板块的营收来源,又细分为教育、物流、其他行业定制。
以优必选披露的2020-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为参考。2020-2022年,企业级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收占比分别是89.6%、90.9%、85.5%,营收大多数来自教育赛道,2022年这一赛道贡献了51.2%的营收,是教育类营收占比最低的一年。
到了2023年上半年,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营收7566.8万元,营收占比落到29%,较上年同期的62.8%少了30多个百分点。这也让整个企业级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的营收同比下降了23.5%。
毛利率和营收的走势一致,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49%减少至2023年上半年的35.2%。
对此,优必选的解释是“主要是由于教育硬件产品及服务以及软件的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62.3%减少至2023年上半年的毛损率6.6%。由于销售Alpha Mini悟空(教育)及uKIT搭建机器人及积木(教育)配件的收入减少所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中国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按2022年的收益计算,优必选占22.5%的市场份额。2022年,中国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市场规模23亿元,预计到2023年涨至26亿元。
亏损也是优必选绕不开的话题。2020-2022年,优必选经调整净亏损分别是6.43亿元、7.61亿元、7.82亿元。相应的营收是7.4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2023年的营收和经调整净亏损分别是2.61亿元和3.67亿元。也就是说,2020-2022年,优必选营收均高于净亏损,但在2023年上半年,优必选挣的没有亏的多。
在毛利率维度,2020-2023年上半年,优必选的数据一路下滑,从2020年的44.7%跌到2023年上半年的20.2%。
Walker半年卖出一台的钱
大众对于优必选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人形机器人上,目前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包括Walker、Walker X机器人、熊猫机器人优悠。北京商报记者登录优必选官网发现,首页展示的就是人形机器人Walker系列,还列举了人形机器人可落地的展馆展厅、影视综艺、科研高校等六个场景。
招股书显示,Walker系列及其他业务属于优必选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板块,在2020-2022年的营收分别是230.1万元、1280.5万元、5184.9万元,相应的营收占比是0.3%、1.6%、5.1%。2023年上半年,Walker系列及其他贡献了724.3万元营收,占比总营收2.8%。
一组涉及售价的数据更清楚地展示了Walker系列的营收贡献。2021年Walker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885万元/台,收入885万元;2022年平均售价609万元/台,收入4873.1万元;2023年上半年Walker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230万元/台,收入230万元。
谈到人形机器人的业绩,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在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萌芽期,技术成熟度不够,应用场景匮乏,市场尚未正式启动。不少厂家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谈不上销售业绩”。在他看来,现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热闹,其实是炒个概念,不要期待太高。
优必选也在招股书中提示,优必选与其同行人形机器人的先进性比较程度有限。全球人形机器人及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仍处于技术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市场参与者有限,尚未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美国的Boston Dynamics和敏捷机器人、日本的本田、中国的小米是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在整个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人形机器人的份额也只是小头。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2028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及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99亿元,约占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市场规模的5.4%。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