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模型,不患寡而患不实
数智化添翼养老金融
3上一篇 2023年12月1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智化添翼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在技术赋能下驶入“快车道”。数智化浪潮下,金融机构正角逐万亿市场,积极探索未来发展,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养老保险产品不断涌现。12月8日,在由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3年度(第九届)北京金融论坛“数智化下的养老金融突围”圆桌会议环节中,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孙建、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雨浓、百嘉基金副总经理王群航、农银理财混合策略投资部总经理刘湘成展开深入探讨。

  助力养老金融突围

  数智化作为数字化、智能化的两者结合体,其与数字化虽一字之差,但概念却完全不同。

  “数字智能化与养老金融,相当于为养老金融插上翅膀。”刘湘成表示。

  以理财公司为例,刘湘成介绍,一方面,通过数智化能够描绘出客户画像,可以比较清楚了解客户的投资行为、投资偏好;另一方面,通过对客户的投资偏好、行为进行分析,理财公司能够制定相应的符合客户特定需要的产品。此外,通过数字智能分析还可以进行定点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数智化可以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从而将自然人从繁杂、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孙建表示,资产管理机构方面,资产端可以借助现有的大数据或者金融科技手段寻找到更好的资产;管理端则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加强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养老金融运作。

  显然,数智化为养老金融的突围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在先进技术的赋能下,得以升级和优化。从保险的角度,雨浓指出,首先,保险的本质在于保障,数智化是以科技力量增强保险功能,并不会改变保险业的基本功能。第二,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险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提高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数智化同时也有助于开展创新养老保险服务。

  从前述描绘的数智化赋能的养老场景不难发现,数智化技术可以持续提高养老金融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重塑养老金融的营销、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养老金融核心之一是要做好投顾。”孙建认为,比如,理财公司推出养老理财产品之前,可以借助智能化手段对用户养老需求做深入分析和挖掘,同时,数字人也能帮助理财经理为客户做好养老规划。

  选择少、意愿弱成堵点

  在养老金融服务的建设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养老金融,对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机构要想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作为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养老金是重要一环。制度落地一年间,银行、保险公司、理财公司、基金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倾巢而出”,从一张张传单,到社交平台、线下大屏宣传活动,再到一场场线上直播,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在过去一年内,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数超4000万人,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不断丰富。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合计745只,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类产品、99只保险类产品、19只理财类产品。

  不过,个人养老金离承担起“第三支柱”的重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参与人数虽达千万级,但“开个空户”的不在少数,短期内缴费意愿不足成一大现象。雨浓指出,从需求端来看,据观察,大家养老储蓄的意识普遍还比较偏弱,和公司的年轻同事谈及个人养老金的问题时,他们基本表示“还年轻,不着急”。

  养老金融并非专门服务老年人的金融,年轻人积累养老金过程中衍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养老金融的组成部分。因此,雨浓认为,虽然这一年多来,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个人养老金储备的意识确实有所增强,但离付诸实际行动还有距离,仍然需要全社会助推。

  雨浓也提到,个人养老金中的一些产品是需要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的,而近期市场投资收益波动较大,这些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购买养老金产品的积极性。

  从供给端不难发现,在个人养老金产品当中,银行类定期存款占比较大,个人养老金基金规模过小。王群航表示,当前,一些中、小银行虽然拿到了个人养老金基金的销售资格,但对于养老目标基金的代销处理方式相差较大,有些银行的货架上至今仍然没有养老目标基金,投资者开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之后,就只好购买特定类型的存款。

  北京商报记者也了解到,在金融产品大量的文字条款面前,当前部分消费者缺乏透彻理解的能力,而部分销售人员更倾向于靠打感情牌来说服客户。在业内看来,长此以往,既不能提高顾客的养老金融理念,也不利于培养客户忠诚度,更无法形成高质量客户群体。

  孙建表示,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可预期的,在此背景下,养老金融或者养老理财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需要做好投资者陪伴和服务,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服务好客户。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