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28 载峥嵘岁月 踏未来不凡征途
亦城巨变 高质量发展吹响冲锋号
典藏亦城记忆 铭记奋斗历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8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巨变 高质量发展吹响冲锋号

 

  弹指一挥28载,北京东南崛起经济发展强引擎。

  2020年8月25日,是经开区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纪念日,从1992年建设至今,它已经整整28岁。

  28年来,从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到破千亿,再到2019年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200亿元,增速高于全市,显示出北京经开区经济发展速度。40多个国家、130多个世界500强项目聚集;年度有效发明专利近万件,PCT国际发明专利300件以上;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业用水,支持了全市20%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贡献了北京工业增长率的一半……一系列数据彰显了北京经开区的发展质量。

  从首都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首都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再到首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的“一区”,透过功能定位的变化看到,北京经开区在北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角色之变 从一个区迈向一座城

  当时间进入北京经开区建设发展的第28个年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强产业布局统筹,推动国家及本市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北京经开区布局;市政府还赋予经开区管委会在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165项市级管理权限,在经开区(约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行使区级人民政府职权。北京经开区再次站到了改革的最前沿,由区向城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

  进一步赋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级管理权限,除确需由市级行政机关统一协调管理的事项外,原则上依法授权或委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实施,实施范围覆盖至亦庄新城。意味着经开区由单一的功能区向综合性的城市发生着转变。

  “由区向城中的‘区’,指的是承担实体产业发展单一功能的区域,而‘城’则是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等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区,尤其是要建设产城融合的亦庄新城,还必须要丰富科技、金融等功能。”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联盟主席陈宝存说,在《实施意见》中看到,面向未来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指导意见,支持市教委直属学校及中心城区优质办学主体在经开区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支持建设国际学校。推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加大名师、名校长引进培养力度。选址建设三级综合医院,打造紧密型“医联体”。支持建设研究型医院和国际医院。建设综合科技、文化、体育等功能的市民中心,打造城市客厅。建设国家麋鹿湿地公园。形成了幸福之城的“施工图”。

  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京津冀发展轴上的重要支点,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家企业,包括奔驰、ABB、康宁、GE、拜耳等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30多个项目。高精尖产业的聚集,也带动了高端人才的聚集,经开区人才总量超过26万人,其中有两院院士近40名、海外学人3500余人。

  一件件政策落地,雕琢出宜业宜居的城市形态。现在,经开区62%的产业人口、共计16万人的居住问题能在区内得到解决。经开区完成和在建的学校有13所、幼儿园13所,建成后可实现基础教育学位2.2万余个、学前教育学位5000余个,基本满足常住人口和部分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三甲级别的同仁医院在亦庄新城建设了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的东方医院,专科类的爱育华妇幼医院、国家康复医院、陆道培血液病医院等落户经开区。

  在亦庄新城的规划中,勾勒出了未来新城的模样。经开区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城”围绕“区”配套,统一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标准,做到产城融合、疏密有致、宜业宜居。在经开区由区向城建设亦庄新城的前期阶段看到,开发建设规划先行的方式得以延续,而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更加科学,要求更具体。根据规划,到2035年,将初步建成产城融合、人才汇聚、功能完备、宜业宜居、活力迸发的高水平现代化新城。

  服务之变 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走进亦企服务港永康港所在的嘉捷科技园A座大厅,崭新的自助终端机整齐排列。这是经开区为将政务服务下沉到亦企服务港、送到企业身边搭建的首个政务服务站,24小时提供远程咨询帮办、政策及事项查询、申报、材料智能流转等综合服务,让企业群众不出园区实现亦城事一站通办,亦企事一站办通。

  作为经开区党建引领、服务企业的实体化运行单元,亦企服务港通过建立覆盖亦庄新城全域的服务网络,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身边,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搭桥和引导的问题,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将政务服务站搭建在亦企服务港,是经开区在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建设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成果。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优化营商环境既能提高竞争力也能提升生产力。从经开区建设发展之初,就定位为服务型政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28年的发展中,一直在传承和发扬。由改革而兴的经开区,正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亦庄样本”。

  经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开区率先推出“一枚印章管审批”,原来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权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办理,减少了企业提交的材料和跑动次数,缩短了事项办理时限,提高相关人员的办理效率。在首批纳入用章范围的194项事项中,已有149项在行政审批局集中办理待条件成熟后,将归集到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与此同时,经开区在亦庄新城全域率先启动“告知承诺制”。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探索实施“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新型管理模式,科学重组、流程再造,建立便捷高效、责任明确的“审批监管并重”的新型管理制度,促进政府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全程服务”转变。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首批告知承诺清单中的政务事项,此前办理时限一般在15个工作日以上,而在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度中,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领取行政决定文件。

  在政务服务上,经开区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大厅集成化,积极推进区级政务服务事项进“一门”,让企业群众找“一窗”就能办成事;推进“一门进驻”,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办理。截至去年底,政务服务中心共有综合窗口19个,进入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335个事项已经全部纳入综合窗口,“综窗率”达到100%。随着政务服务综厅事项通办、亦企服务港等区块热点能办、园区咨询帮办的政务服务三级联动机制的建成,经开区政务服务15分钟服务圈逐渐成型。

  产业之变 化蛹成蝶演绎精彩

  担负北京市“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建设使命,北京经开区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首先要找准方向,然后把产业链做精做强。”相关负责人说,北京经开区主要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技术前沿领域进行布局,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强化产业担当,增强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

  300万颗显示驱动芯片点亮天安门阅兵现场的LED大屏、多项产品填补国内芯片供应商缺乏的空白、一年芯片出货量能绕地球半圈……这几年,集创北方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走进集创北方的实验室,工程师正聚精会神地测试着各类驱动芯片和触控芯片。全屏指纹识别等最先进的技术,都浓缩在这间实验室里。

  “我国显示行业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但背后的芯片设计环节依然薄弱。”作为显示屏的“中枢神经”,只有“中国芯”崛起了,才能让更多“中国屏”闪耀。今年上半年,在面临疫情影响的不利局势下,集创北方依托强大的技术积累,仍然取得了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0%的佳绩。

  而对于集创北方来说,经开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也让公司的发展更有底气。今年6月,集创北方总部暨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和先进测试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将助力北京经开区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到显示面板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打造国家安全可控的显示产业链条。

  在经开区,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云集,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聚齐左邻右舍”式的全产业链式布局让重点产业加速腾飞。实际上,这种发展方式也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正朝着创新前沿加速迈进。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促就“火箭街区”“5G之城”等美誉,也赋予经开区新的内涵。5月,星际荣耀宣布“焦点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二次启动长程500秒试车,意味着星际荣耀突破了运载火箭垂直回收的又一项核心技术,为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成功入轨发射奠定坚实基础。而蓝箭航天朱雀二号完成控制系统与二级游机发动机刚刚完成匹配性验证。据了解,星河动力的首飞箭将于近期发射。

  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强化产业担当,增强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实施意见》提出,实现重大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相对完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初步建成宜业宜居的高精尖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典范。

  城市之变 宜业宜居新城崛起

  “骑行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环保,还能锻炼身体。”近几个月,程飞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的骑行距离。他说,沿着亦庄新城滨河公园红色的蜿蜒骑行道,可以一路骑行到位于经开区路东区的公司,赶上双休日,还会带着孩子来看沿路风景。

  程飞的美好生活是亦庄新城人的真实写照。如今,新凤河、凉水河、蓄滞洪区、通惠河排干渠等河湖相连,形成经开区的环城水系生态景观。经开区沿河平整土地、播绿种花,形成一个个景观点,建成了三季开花、四季常绿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为科技支撑装点了生态绿带。

  北京经开区通过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景观靓城、文化兴城,加快推进“公园新城”建设。实际上,随着城市公园、滨河公园、口袋公园的建设增加,职工、居民出门500米内进公园的“500米公园圈”不断扩大。

  城市魅力无限,总是让人一见倾心、流连忘返。“几乎每周都会带着孩子来通明湖走一走,这里不仅有湖光美景、草木花海,还有机器人、无人车体验,好有未来感。”亦城景园居民李志和说。

  而这,正是经开区打造公园城市的特色,以“人”为中心,充分结合区内群众职工工作生活方式,形成带有绿色基础设施和休闲生活野趣双重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打造活动有场所、科技有场景、文化有展示、景观有亮点的现代都市互动空间。

  随着生态不断地改善,带给骑行爱好者程飞的福利也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凉水河经开区段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入选首批17个国家级河湖示范段,这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条全国河湖示范段。这里不仅生物物种增加了几十种,而且随着凉水河滨河公园的建成,成为亦庄新城居民的亲水河,美好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像程飞这样的“骑行者”把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看到的美景背后还是城市重要的基础项目,经开区的城市建设同样强调系统性。通明湖的水主要来自路东区易涝的6.5平方公里,配置46公顷的蓄滞洪区,公共绿地和城市水域共享空间,建设成为经开区一大开放公园。

  据统计,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了全区35%的面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收集利用后主要用于植被浇灌、补充景观水。“大海绵”在吸收释放之间,提升了防汛能力,同时为生态环境建设增添了亮色。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看来,经开区从“业”到“城”的转变,增加了区域的舒适宜居性,也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区内就业,进一步助推区域产业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艳军 方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