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28 载峥嵘岁月 踏未来不凡征途
亦城巨变 高质量发展吹响冲锋号
典藏亦城记忆 铭记奋斗历程
3上一篇 2020年08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典藏亦城记忆 铭记奋斗历程

  ▲“小红楼”手绘图
  ▲经开区
  上市公司展示
  ▲北京市亦庄工业开发区开工典礼场景展示
  ▲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展示
  ▲经开区生态环保举措展示
 

  8月25日,在北京经开区建设28周年之际,北京经开区区史馆正式开馆,为全面展示一代代经开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进一步激励新时代亦城人担当新使命、展示新作为,去年经开区决定改造位于万源街3号的“小红楼”建设区史馆,这是经开区管委会首个办公楼,也是经开区第一个自建楼。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幕幕视频、一个个展品……区史馆里的一字一句、一图一画,将人们带回了历史的长河。

  背后故事

  政企携手 为区史馆“添砖加瓦”

  8月25日,经开区区史馆落成开馆。从去年7月底筹备至今,经开区全区上下,从区领导到各部门,从企业到社区,群策群力为区史馆“添砖加瓦”。

  启动操作,SMC气动元器件安装到安川首钢机械臂上,在自动抓取晶圆元片之后插至屏幕,屏幕便展示出从晶圆经过背面减薄、切片、封装、检测,到完成芯片产品制备全过程,并通过芯片融入无人驾驶场景。这个位于区史馆二层的小型超级工厂,部分设计就是政企携手共同打造的。

  “当时我们计划在区史馆里打造一个小型超级工厂,但不知从何处着手设计。”尚亦城集团工作人员孙梦月说,“经开区产业发展亮点在哪里?还是参与其中的企业最清楚。”于是,尚亦城集团联合区内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代表SMC(中国)、中芯国际、安川首钢、京东方、北汽新能源5家企业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征集建议。

  “老师们好,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下区史馆超级工厂的展现形式,还请各位老师帮忙出谋划策。”微信群一经建立,就十分热闹,各企业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无论是午休时间、吃饭时间甚至深夜,任何时段,只要有想法第一时间就会在群里展开讨论。由于线上联系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各企业主动提出开线下会集中商讨,提供设计思路和展示产品。安川首钢的相关负责人更是直接把大家的设计思路用草纸画了出来。再经过几家企业的反复推敲、修改设计,从手绘图到电脑图,最终结合区史馆的实际情况,几家企业联合设计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小型超级工厂。

  有了设计之后就是开工建设。安川首钢提供技术支持,SMC(中国)、中芯国际、北汽新能源提供展品支持,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提供VR设备,中国测绘科学院帮助建设车联网示范道路……在各方支持下,小型超级工厂开工了。建设过程中,不乏困难出现。场景里缺少芯片道具,中芯国际第一时间支持,隔天便提供了所需道具;北汽新能源冒雨送来了座椅;SMC(中国)专门从日本订购了气动元器件给场景提供支持……在各企业的全力支持下,形成了如今坐落在区史馆二层的小型超级工厂,让观者感受到了经开区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此场景的打造,通过在同一空间的技术联动,既反映出企业与产业在经开区的融合状态,也通过主导产业间的合作勾画,描绘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智造之城。

  不仅仅是参与设计、建设小型超级工厂的5家企业,还有拜耳、悦康药业、北京奔驰、中航智等近百家企业向区史馆无偿提供了资料和展品。此外,“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连续一个月发布区史馆内容征集令,职工群众纷纷拿出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展品再忆经开区历史……在区史馆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委办局还是企业、群众,这其中注入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力量,无一不让经开区区史馆更有温度。

  展品故事

  手绘“小红楼”图纸背后的“小红楼”精神

  在区史馆里,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展品——手绘“小红楼”图纸。这个展品的捐赠者就是经开区管委会原副主任马麟。听说“小红楼”要改建区史馆,需要展品,马麟马上就送上了这份手稿。

  在区史馆开馆仪式上,马麟回忆起了手绘“小红楼”的故事……

  1991年10月4日,工业小区筹备组部分工作人员开始集中办公,在天坛北路3号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宿舍院内租赁了两套两居室单元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为开会,临时搬来了乒乓球案子当桌子,坐在折叠椅上开会。但开会时却不能久坐,因为天气寒冷,屋里没有暖气,坐得时间长了脚就冻僵了,所以大家就时常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开会,后来就被大家开玩笑地称为“跺脚会”了。

  1992年1月21日,亦庄工业区管委会和亦庄工业区投资开发总公司从天坛北门市计委宿舍搬到天坛东路甲9号昊园宾馆内办公。这个地方虽然简单朴素,但很实用,因为它南院有个小会议室,北院有几个房子做办公室,头顶有个铁棚子可以做饭。每个处室轮流做饭,有一位同事三伏天光着膀子烙大饼,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发出叮叮哐哐的声音。

  后来,一行人还搬到了大羊坊桥东北方向的武警十三支队的招待所办公楼。在一次跟市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领导说:“你们办公怎么总在外围‘打枪’,不到经开区里面啊?没有办公地,你们可以自己建啊。”这一句话,引出了后面手绘“小红楼”图纸的故事。

  “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一开始设计的图纸由于人员扩增不够用,我就蹲在地上用小树枝画出了‘小红楼’的结构”,当时的副主任张兴则当起了“施工队长”。大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天在工地,很快就建成了管委会和总公司在经开区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小红楼”。大家搬家的时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在经开区档案室存放着一张“小红楼”剪彩时的老照片,照片里最醒目的就是这16个字,它们被写成四幅标语悬挂在“小红楼”正面的墙上。这16个字就是当时经开区开拓者的真实写照。手绘“小红楼”的故事深刻反映了老一辈创业者的废寝忘食、艰苦卓绝、任劳任怨的精神,也锻造了经开区人的开拓能力、专业素养、国际视野、改革思维和亮剑精神。如今,“小红楼”变身区史馆,担起新使命,那就是不断激发新时代的建设者们传承“小红楼”精神。

  “小红楼”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延续的地方。

  一句话温暖驻区企业20余年

  “可有一家外资企业请咱们中国人做‘老板’了,我们大家多帮他一把,去证明中国人也能办好一个现代化企业。”在区史馆一层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温暖了SMC(中国)总裁赵彤20多年。

  “经开区要成为吸纳高新技术产业、吸纳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基地。”这是经开区立区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希望经开区以引进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成为首都改革开放的窗口。自此,1992-2011年间,经开区引进了拜耳、中芯国际、京东方等63家行业龙头及规上企业,其中500强企业19家。SMC(中国)便是其中一家。

  1994年入区建厂,一晃20多年过去了,随着经开区的发展,SMC(中国)已成长为拥有研发中心、生产工厂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的现代化企业,在这里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在全球,SMC已是行业内公认的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这成绩的背后,企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是经开区在为企业保驾护航。

  对于起步中的科技企业来说,从实现技术供给到满足产业化需求的转变提升,是一次优胜劣汰。

  赵彤是上世纪90年代从一名大学教授转身成为一名外资企业负责人的,起初,对于企业经营,他还是个“门外汉”,“公司选址时,经开区管委会推荐我选择了离他们办公地点最近的地方,从此大家一起白手起家,踏上了在经开区的创业之路”。从基建开始,经开区管委会就组织专业人员,热心帮助他们建起了一期厂房。2003年,在非典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国外订单不能停工,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带着大量防护用品亲切看望坚守在生产一线的SMC(中国)员工。2009年金融危机,面对率先提出不裁员的SMC(中国),经开区迅速响应,为企业发放培训、岗位补贴,并向市级相关部门反映,形成全市性的政策,对金融危机下企业减产不减员给予鼓励支持。

  “投资者的成功,BDA的繁荣”“一切为了企业”“产业投资的沃土”“……在经开区,这样的主题语越来越多。1997年,经开区就提出了“一条龙”服务;2000年,又提出“一门代办,全程服务”;2016年,实现“五证合一”;2019年,随着北京市委市政府调整经开区管理体制和扩区发展,经开区第一时间按下“改革键”,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流程,以“审批-监管-执法”链网式管理模式为导向,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开启“一次执法、全身体检”模式,组建综合执法局,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经开区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同时归集所有前端审批和后端执法的国家级经开区。

  作为北京市的功能区,经开区一直秉承“一切为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以企业所需所想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摒除一切有碍于企业发展的障碍。就是这样有温度的服务,让经开区成为了企业投资发展的沃土。就如同赵彤所说:“回想20多年的创业路,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激。”

  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卢金曦/文 张笑嫣 张浩东/摄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