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机构变局:一次关于新生的探索
2019年11月2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管机构变局:一次关于新生的探索

 

  2019年,后资管新规时代扑面而来,去杠杆、破刚兑、净值化管理考核接踵而至,转型、创新、思辨将成为资管机构活下去的立身之本。毋庸置疑,谁能在这场变局中审时度势抓住改革先机,谁才能站在资管新时代的潮头。可喜的是,这一年里,我们逐渐看到了中国资管机构的韧性开始显现,公募基金挥别保本基金时代、向权益投资进阶;券商资管发力ABS,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有序推进;私募基金夯实合规管理、激发创新活力,资管机构们正在用实际行动重塑新生。

  公募基金

  类保本退场 权益发展迎春天

  在各类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破刚兑的步伐,无疑是最快的。今年9月20日,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到期转型,标志着已历时16个春秋的“保本基金时代”告终。

  有心者会发现,早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之前,保本基金就已被边缘化,2016年5月证监会开始暂停保本基金审批,2017年2月发布《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的名称以及连带责任担保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彼时陆续到期的保本基金就密集走上转型、清盘的道路。资管新规下发后,保本基金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除保本基金外,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核算的传统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基等“类保本”产品的规模也在有序递减。

  监管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摊余成本法债基应运而生,净值化管理成为公募基金的“代名词”。

  不同于固收市场的巨变,2019年资管新时代下,公募基金权益产品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在股票行情整体回暖、结构性机会不断的利好中,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显著。

  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股票型基金规模已增长至1.16万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0.8万亿元同比增长45%。同期,混合型基金也达到1.71万亿元,同比上涨13.25%。

  权益基金规模扩张的背后,一方面来源于主动权益产品,如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科创主题基金等产品爆款的频出,多只基金首募规模超过50亿元。另一方面则是在被动投资上,基金公司加速布局股票ETF,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ETF新发规模已超140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市场“给力”,监管也在今年指明公募基金未来需大力发展权益市场的方向。9月1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人民日报《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要打通各种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瓶颈,积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

  “公募基金发展至今已历时21年,存续机构超过140家,牌照红利被逐步稀释。当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权益市场,做好被动产品的标的跟踪,减少误差。同时,更需回归‘权益’本源,打磨主动管理能力,将公募基金特有的主动管理优势发挥出来。”有公募市场人士直言。

  需要指出的是,扎根权益发展,公募基金没有局限于产品的发行和运作。北京商报记者多方了解到,已有头部基金公司在企业内部培养权益投研的氛围,侧重对行业及个股的深度调研,提倡长期投资,降低换手率。对于研究员等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基金公司在对标基金经理,比如采取类似的考核标准,强调对少数行业的“专”,淡化对多行业的“全”。

  投资者方面,10月底公募基金投顾试点也正式落地。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华夏财富、嘉实财富和中欧钱滚滚共5家机构饮“头啖汤”,其中部分机构还搭建了智能投顾平台。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未来基金投顾业务的铺开,过去多数投资者存在的盲目跟投、追涨杀跌等不理性行为有望得到改善,投资者将在专业人士的辅助下对个人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理财知识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在普通投资者的“助攻”下,公募权益市场规模也将再上台阶。

  私募基金

  夯实合规管理 激发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合规风控都是资管机构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风险和收益都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行业更是如此。在近年来监管严格把关的同时,国内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在风控方面不断加强重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证监会、中基协以及各地证监局都在加大对私募基金的风控检查。例如,证监会就在年内对部分私募机构存在的内募交易、挪用基金资产、老鼠仓等问题严查并处罚,中基协也在此前发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信用信息报告工作规则(试行)》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从合规性、稳定度、专业度等多维度进行考量,引导私募提升合规性和专业水平。

  对于最近一年的工作,基岩资本副总裁岑赛铟坦言,风控是重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净值化管理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让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远离私募产品,有效约束和规范私募基金公司的经验行为,也要让购买了产品的投资者对收益和亏损一目了然。据他介绍,公司内部也建立了风险控制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并按照“未获风控委员会批准的项目,不报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未获投资决策委员会批准的项目,不予进行”的三层审核和表决来控制公司所投项目的风险。

  “当然,投资者教育我们也在重点关注。”岑赛铟如是说。他表示,以前客户往往习惯了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对于净值化产品可能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同时,产品募集后私募基金的净值一直在变化之中,在市场下行时可能会导致股票类产品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这些都是需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沪上一家中型私募基金内部人士也表示,私募基金行业要不断适应竞争比拼能力,不仅包括投资管理的能力,还包括合规风控的能力。他直言,大多数私募基金机构的资产规模较小,如果违法违规,不仅对于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对于自身来说也可能意味着归零,所以私募的合规风控要求应从实际上严格把控。

  事实上,在国内私募基金管理人完善合规风控的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加之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外资私募基金管理则在加速入场布局。2016年6月30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的发布,拉开外资私募入场的序幕。2017年1月,富达利泰成为首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管理人,并于同年5月备案了旗下第一只产品“富达中国债券一号私募基金”。随后,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相继入场。

  就年内的情况而言,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来,已先后有6家外资私募证券类基金管理人成功登记,分别为腾胜投资管理、霸菱投资管理、野村投资管理、德劭投资管理、安联寰通资产管理和联博汇智投资管理。至此,国内登记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也增至22家。

  而在产品发行方面,今年以来,外资证券类私募已备案35只产品,较2018年全年的20只还增加了15只,增幅达到75%。目前,国内存续的外资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已达到60只。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以及未来资管行业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等都成为吸引外资布局的重要因素。而如今,外商独资私募在国内展业已逾三年,平稳起步之后,未来发展有望进一步加速。

  券商资管

  通道躺赢不再 主动管理寻路突围

  相较公私募基金,券商资管面对的更多是去通道后的阵痛,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10.19万亿元,较2017年一季度末18.77万亿元的高点,两年半时间里规模缩水了45.71%,可见去通道效果之显著。

  规模收缩之下,券商资管收入也受到影响。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131家证券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11.95亿元,当期实现净利润931.05亿元。三季度券商各主营业务收入中仅资管收入同比出现下滑,当前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90.64亿元,同比下滑6.09%。

  “阵痛之下,券商资管行业也在思变,尤其是在资管新规发布后,券商资管旗下产品的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而这时,大集合产品公募化改造政策的出现,就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北京某券商机构人士如是说。

  确如上述券商机构人士所言,继2018年11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后,进入2019年,券商资管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序幕正式拉开。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8只拟转型公募的券商大集合产品拿到监管批文,共涉及东方红资产、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5家机构。

  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有序推进期间,券商资管也在逐鹿ABS新赛道。据中基协公布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监测简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累计有132家机构备案了2244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总备案规模达3.04万亿元。从备案规模来看,证券公司累计备案规模高达2.58万亿元,占比高达85.05%;存续规模也达到1.28万亿元,占比为87.81%。可见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上,券商资管已处于领先地位。

  华泰证券沈娟团队指出,供给侧改革驱动下,ABS业务凭借其盘活信贷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优势,将迎来历史机遇期,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载体,能充分利用投行业务及资管业务带来的强大客户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形成业务协同,未来在ABS业务方面大有可为。

  落眼未来,券商资管还能在哪些领域发力?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券商资管还需要与券商的其他业务有效结合,如定增、可转债等业务,借助这些优质资产,设计出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收益产品。此外还可以发力衍生品市场,为客户提供期货、期权、外汇等特色化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沈娟团队认为,券商资管业务需扬长避短,方能取得业务竞争优势。一方面,结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及业务特色,为资管业务划定合理的业务半径。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全业务链优势,强化资产端的投资能力、资金端的渠道资源以及产品端的创新能力。“短期内资管业务受监管环境影响业务承压,随着业务逐步整改与规范,预计资管业务分化将大幅提升。产品创设能力较强、风控实力佳,且在业务布局上战略方向前瞻性强的券商有望获得竞争优势。”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