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的常住人口在下降、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但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实现规模扩大,充分说明产业结构优化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召开“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解读会,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介绍,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推动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首都经济发展实现平稳运行、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数据显示,1-10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和5.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在五成左右。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通过实施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成立5G研究院和5G产业基金。对此,林恩全透露,年底前全市五环内将实现5G基站连续覆盖,首款工业5G通信商用芯片也将完成投片。
人工智能方面,通过发布“人工智能十五条”等一揽子政策,行业相关企业数量已破1000家,全国近一半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
在今年5月举行的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发布会上,海淀区发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对原始创新单个项目最高支持2亿元;对落地应用示范带动效果好的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同时,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基金及1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加强产业组合投资等。
此外,作为全市经济强力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与日俱增。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68.6%。其中,占经济比重10.6%的科技服务业增长8%,“这主要是受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较高带动,1-10月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增长14.8%”。林恩全表示,这也很大程度归功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据林恩全介绍,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制度越来越活、创新生态越来越好、创新空间越来越广。
制度方面,以中关村为例,作为北京创新发展的龙头,中关村从“1+6”系列政策、“新四条”,到国际人才20条,再到今年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升级版,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在此基础上,今年全市发布实施“科创30条”,通过赋权激励、破除人才制度壁垒、简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比如在引入人才机制上,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区域已扩至8个,新增怀柔科学城、顺义临空经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环球影城4个试点。
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全市营造创新生态埋下伏笔。“刚增选出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地区共59人当选,居全国首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总数占比分别达52%和43%,顶尖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明显,这也是北京市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基础。”林恩全表示。
除此之外,最新独角兽榜单中,北京共计82家企业入选,占全国四成;一批重大基础前沿科技成果涌现,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
制度环境与创新生态保驾护航,“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作为首都发展重要增长点的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规划面积分别增加至170.6平方公里和225平方公里。其中,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转化”,13家产业中试基地挂牌运营。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发布北京营商环境改革3.0版,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共涉及12个方面204项改革任务,重点聚焦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建设、事中事后监管、政务科技场景应用等七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来,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带动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28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助力我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提升15位,连续两年成为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林恩全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