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各个拍卖公司正在举办艺术品秋季拍卖活动,众所周知,如今的艺术市场并不好,但在已结束的拍卖中,有多件中国书画作品拍出了过亿元高价。相比之下,曾经占据拍卖市场重要份额的当代艺术作品,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交价格。不仅于此,近年来,过去疯狂热炒的当代艺术家,无论展览还是拍卖,表现得都非常低调。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多元文化交流及碰撞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异常重视自身体验的创作实践,当代艺术在创作语言、呈现形式上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个性形态,这与重视传承、修养和内涵的中国传统艺术相比,让人耳目一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引起西方藏家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3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早已面目全非,黑笔涂抹的一团乱线,被说成“具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气息,类似于中国文人画里的审美趣味”;将街上一块地砖挖掉,再在原位置填上一块泡沫以假乱真,赋以“私密性与公共性的揭露”……
从这些荒诞的“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家个性尽管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作品却越来越难以获得业界认可。如今,除了少数几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大部分人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艺术评论家河清更是认为“当代艺术”就是世纪骗术。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充斥了太多装模作样和信口开河,好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为任何“作品”都可以被阐释出某种观念。有人直言,所谓当代艺术,其实多是“皇帝的新衣”。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一文不值,因为他们不会“讲解”;而那些“艺术家”和他们的托儿,很擅长搬出一堆玄之又玄的概念来“阐释”,云里雾里、天花乱坠,说到谁也听不懂,于是成了一件极品。在这样的氛围中,即兴的概念炒作席卷整个艺术圈,其背后充斥着浮躁、利益。
财富是最好的招牌。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遭遇了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价格疯涨,西方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短短的几年间,艺术圈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许多艺术家可以说是一夜成名。因此,以个性化和自由化创作为标签的当代艺术迅速走热,由此而来的是,大量充斥着符号化、概念化、简单化等标签的作品在市场上大量涌现。几年后,伴随着经济危机,西方藏家大多抛售脱身。缺乏了西方资本操作的中国当代艺术价格一落千丈。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热钱的退出,当代艺术受到的冲击最大。原来在拍卖市场上被藏家一掷千金抢购的场面早已不再,同时,原先处于拍卖市场一线的当代艺术家曝光率也是直线下降,作品很难恢复到热炒时期的价位。回首过往的疯狂,再到今日的沉寂,令人感慨。
过度的艺术市场投机行为造成的艺术品价格虚高现象被遏制,许多所谓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纷纷流拍或者价格大幅缩水,在艺术市场的低迷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理性反思和精神回归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当代艺术是什么?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朱其说:“中国当代艺术,附加的阐释远远大于真正的内涵,所以作品乏善可陈。”时下的当代艺术大多在故弄玄虚,不是靠独特的内涵打动人,而是将牵强附会的阐释强加于人,形式本身并不能使人激动,承载什么样的个人感悟才是关键。没有对时代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反省,作品内涵肤浅而虚夸,只剩下哗众取宠了。
艺术家要做的事情,无非是以自己的工作推动历史改变,为所处时代留下真正的、个人的、具有创造力和思维智慧的精神印记。艺术家通过一系列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概念是一种艺术家表达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艺术家可以不在乎所谓的艺术规则、作品结构等,更加自由放松地进入独特的个人体验中,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种随意性变成一种所谓的创作手段,而失去作品本身的思想性。
文化内涵的忽略是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硬伤,也决定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心态的不自信和画面的生硬感与仓促感。从艺术上看,由于很多艺术家缺乏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必然会倒向简单拼凑而成的视觉大杂烩。由于本身内涵的无共识和外延的宽泛性,难免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特色”。其实,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只有让艺术回归艺术本身,作品才能赢得业界的认可。
隋永刚 (中国艺术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