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那个院子,总是飘荡着妈妈的饭菜香;菜场陌生又熟悉的卖菜大姐,总是在你买菜时塞把葱给你;路旁那棵老槐树,不管冬夏你都想凝望它一眼。这就是浸润在这个城市里挥不去的诗意乡愁。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的诗意乡愁,不是取决于有人文景观,而是取决于它让人感知到的舒适“温度”。这样的“温度”从何而来?
从城市“精细治理”来。一流的城市治理,既是科学化、智能化的,也是人性化的、精细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不仅有助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也能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彰显城市温情,体现城市温度。
从城市“生态和谐”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由盼“温饱”走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走向求“生态”,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景与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城市才能别具情怀,也因有气度而有温度。
从城市“人文底蕴”来。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我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必须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好,守护城市文化乡愁,守住城市滋养心灵之魂。这样的城市“温度”更深沉。
从城市“文明风尚”来。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文明越是显现巨大的力量。“经济的旺区,文化的沙漠”,曾是历史的喟叹,现在,没有哪个城市不清醒地认识到,有追求的城市,必须交好文明的答卷。站上新起点,对照城市现实和市民需求,时刻保持警醒,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才能永远保持文明的动力、发展的活力。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短短一句话,深刻指明了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须始终围绕人而展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唯有校准“人民”这一价值核心,守住为民服务这一底线,精准施政,精细服务,我们的城市才会不失温度,才能托举“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唯有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把城市发展和建设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打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不管是宏观上的制度供给,还是微观上的民生善政,都要直击“痛点”、消除“痒点”,让政策善意和人文关怀传导到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这个城市的“温度”一定直达人的心底。
城市的“温度”,不仅在风物之美,也在于精神之美。一座城市吸引人的,短期而言是旖旎风光,长久而言则是其独特的精神气质。目前,《亦庄新城规划(2017-2035年)》已经批复,要求经开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挖掘文化内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构建“一带一廊,四主八副,水绿贯城”的绿色空间结构;围绕“七有”“五性”,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和高标准建设;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做好基本没有“城市病”的标杆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打造高水平的诗意乡愁的城市,构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落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自身内在和谐关系,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使得人居、社会和政治环境高度协调,让生活、工作和创业的便利和美好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能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风物之美与精神之美深度融合,那凉水河的水声、南海子的嬉闹、通明湖的游憩,梦里梦外定会总让人萦回不已。它就像一根带着温暖血液的血管,使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个体都始终感到温暖如春,更加让人心仪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