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邻里关系现身经开区
荣华之韵舞蹈队市级比赛获佳绩
小水饺“包出”邻里大温情
48名高手相聚“京能博大杯”桥牌赛
博兴街道创新形式话民俗
经开区“邀”平谷劳动者来上班
中芯学校上演九年爱心接力
母婴微课堂已辐射6000余人次
下一篇4 2019年12月2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邻里关系现身经开区

 

  “叔叔阿姨,你们踏实走,家里放心,有我看着呢!”冬至的到来加速了社区“候鸟”老人的“迁徙”步伐,几天前,家住上海沙龙社区的高秋红从楼里邻居手中接过家门钥匙后,又送走一对到南方过冬的老两口。未来的几个月,这把小钥匙将串联起天各一方的牵挂和信任。

  在经开区社区里,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住宅楼里的新邻里关系正在打破“钢筋水泥森林”的壁垒,促进着左邻右舍关系的不断升温。

  一人“掌管”几十家钥匙

  高秋红是上海沙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在社区工作这几年,她帮邻居们“看门”的活儿可没少干。

  每年冬天,23号楼的邻居陶老都会到福建老家过冬,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再回来。老人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长寿花、绿萝、铁树等十几盆花,回老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些无人照看的花朵,是高秋红帮她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而这份托付自开始后便一直持续了六七年。

  工作日,高秋红就利用早晚下班和周末休息的空档,每隔两三天就到老人家里帮忙给花浇浇水,留意下门上有没有贴小广告。每次浇完花都备上一盆清水放阳光下晒着,留着下次浇花,这一手还是她从陶老那里学来的。

  除了长期托管,短期外出照看家门托付她也“照单全收”。邻楼一位年轻的邻居偶尔会到台湾工作7-10天,可家里的宠物狗不方便带在身边。高秋红得知情况后,主动接过了每天喂狗、遛狗的事,让邻居可以踏实工作。

  几年来,高秋红累计帮社区里二三十位邻居看过家门,收拾过花草、喂过鱼、铲过猫便。老公也在她的带动下加入进来,有时夜里碰到雨雪天气,两人还会披上雨衣赶到邻居家里查看窗户是否关好。

  而这份由家门钥匙“串”起来的热乎邻里情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恒久。如今,虽然陶老已经搬离社区,但逢年过节,老人和高秋红总会通过微信、电话相互问候。“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同住一个社区,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我又是党员,也该给大家做做榜样。”高秋红说,是彼此的信任让邻里情谊变得深厚。

  文化互动形成育儿帮帮团

  在亦城茗苑社区,居民楼里的新邻里关系通过“亦茗读书会”得到展现。

  12月22日,周末晚上7点,社区图书室依旧灯火通明,屋内,两个大人正在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科学知识,20个学龄前幼儿则在家长的陪同下围坐在一起,眨着小眼睛认真听讲。这是由社区里20多个亲子家庭的家长们共同发起的公益亲子活动——亦茗读书会的现场。

  聊起这个读书会的成立,还要从2015年的夏天说起。原来,社区里几位家长因在楼下陪孩子玩耍时相识,作为宝妈宝爸,自家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成为大家的话题焦点。发起者之一杜洁回忆:“因为那时候社区周边优质教育资源较少,所以我们几个家长一合计,就想着发挥家长们的优势,轮值当老师自己教!”

  自此,几位居民家变成了亦茗读书会的小课堂,每周固定的时间,几个亲子家庭就会聚在一起,由家长带着孩子们学国学。很快,在邻居们的交耳相传中,读书会成为社区亲子家庭的“香饽饽”,但也陷入场地空间不足的困境。

  社区党支部得知情况后,主动为他们提供了社区图书馆作为活动场所。更大的空间给读书会提供了更多可能。随之,读书会的上课时间固定下来,参与轮值授课的家长教师队伍也壮大起来,授课内容扩展到科学、英语、环保、历史等多个领域。

  “家长们对每个孩子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还会捐赠图书、玩具共享。”发起者之一的孙玲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大伙都把读书会当成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小家”一样去爱护,也正是这份无私付出让邻里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融洽。

  “一社一品”养成熟人社区

  新邻里关系,表现的是距离接近、守望相助、情感认同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人情味儿或许是你忘带自家钥匙时,对门邻居的阿姨拉你到家里坐等着爸妈回来的邀请;或者是你自己在炎热夏天做煤球时,院里隔壁邻居壮实小伙撸起袖子向你伸出的双手……但随着社会变迁,越来越多人搬上了整洁的楼房,城市生活让人们有了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加私密的空间。楼房的结构虽然让居民们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但人们心里的距离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远。

  如何促进邻里之间的社会互动、促进社区融合与社区治理?经开区各社区以党建引领,借助各类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组建合唱、摄影、太极拳、柔力球等各类文体团队,为居民们广搭交流平台,带动居民们走出家门,认识彼此。同时,结合各自社区特点,打造“一社一品”社区品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年龄层,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如为亲子家庭、青少年提供的趣味活动;为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打造“爱心门铃”“红色守望”等结对帮扶项目等。

  多措并举不断淡化了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隔阂,消除社区邻里陌生感,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高楼里也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