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越夜越美丽
2020年01月1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经济,越夜越美丽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正以惊人的速度豹变。深夜食堂多了,夜经济火了;看病便宜了,出行“绿色”了;办事容易了,开公司快了;高铁多了,双机场时代来了……这些身边的点滴之变勾连过往,亦在氤氲未来。北京商报选取夜经济、科技创新、冬奥会、营商环境、垃圾分类等5个治理切面,折射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治理逻辑之变,勾画北京在小康之年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图景。

  “五、四、三、二、一。”寒风中广场上盯着大屏幕的人们齐声发出欢呼声,新的一年开始了。2019年的最后一天午夜,数千人聚集在北京十大夜消费打卡地——华熙LIVE·五棵松(以下简称“华熙”)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场景是过去一年北京夜间消费迅猛发展的特写。

  从深夜食堂到文化娱乐与商业的融合,北京的夜消费供给正变得越来越精彩纷呈。一年来,夜间经济、夜间消费成为了政府、企业、消费者最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拉动北京消费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北京市相关部门也通过一次又一次政策红利的释放,引导商家、消费者共同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的夜间经济。越夜越北京。

  冬夜京城

  时间正向行驶,而倒计时总是在重要时刻才成为获得仪式感的必需品。以华熙为例,跨年夜当晚客流量在凌晨达到了最高峰。根据北商研究院联合第三方获得的数据显示,跨年夜当晚,华熙客流量从17点左右的3476人逐渐攀升,在18-24点间迅速增长,并在跨年倒计时仪式时达到了顶峰的7680人,客流量在24点后逐渐走低,至凌晨2点仍有3200余人在华熙商业区域流连。

  跨年夜只是夜经济的一个片段,一年来,以中粮·祥云小镇、北京朝阳合生汇等为代表的商业项目大力发展餐饮,也是带动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3个月的精心筹备,中粮·祥云小镇通过丰富多元的国际化美食体验、独具特色的户外街区自然风情、精彩纷呈的互动娱乐表演等多重呈现,打造“夜间特色餐饮街区”,从而拉动地区夜经济发展。

  随着冬日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成为开放式商业项目夜间运营的新挑战。中粮·祥云小镇在2019年11月中旬牵手荷兰ICE—WORLD冰世界在喷泉广场打造400平方米的真冰冰场,冰场的推出吸引了大量亲子客流在夜间进行文体消费。中粮·祥云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冰场开放两个月至今,共接待超过2万人次。同时,该负责人还介绍,在文化体验项目举办的同时,空间全景亮化、暖餐热饮供应的组合才能为户外商业项目冬日夜晚出行增添“新场景”。

  在这一基础上,中粮·祥云小镇的牛角烧肉店、打边炉港火肴等多家店铺在冬日提供热饮、烤肉、暖汤,温暖的食物快速驱散冬日寒冷,针对夜间消费,商户还推出专属夜宵餐品,定制夜间单独菜单。例如,日日香鹅肉饭店在原本潮汕卤味基础上推出全新秘制小龙虾、爽口凉菜等适合夜晚就餐的菜品。同时,汤城小厨等多家商户在外摆区建立起餐饮“阳光房”,为消费者创造跨季环境新体验。

  据了解,中粮·祥云小镇汇聚了70多家国际化餐饮品牌,在打造深夜食街期间,商户延长营业时间至24点。同时,中粮·祥云小镇汇集书店、文创集合产品的橙天嘉禾影院也在深夜食街期间延长了每晚观影时间。

  只有餐饮还并不能完全带动夜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影院、剧场等一系列体验项目的联动。从以北京朝阳合生汇为例的盒子MALL来看,该商场除了上百家特色餐饮商户,还有不少体验业态、网红直播以及现场表演吸引消费者关注。合生商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21区block独特的空间属性,通过特色创新,结合所处区域特性,在客群上细化分类,深度发掘消费者心理需求,以深夜食堂理念切入周边消费者,并将生活娱乐与餐饮业态融合,充分满足都市人夜生活需求。

  政策势能

  北京入冬后夜间消费热度未减,这也离不开不断推陈出新的繁荣夜经济政策。为巩固“夜京城”成效,不断完善夜间经济政策举措,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协调本市夜间经济发展,着力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的“夜京城”2.0版。

  首批夜京城“掌灯人”在2019年12月27日正式亮相,作为北京夜间经济协调机制成员,将负责统筹协调所辖区域夜间经济发展。“掌灯人”作为夜间经济管理者和服务者,将及时了解夜间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夜间商户的监督与督促,维护和规范夜间市场秩序,引导商户强化自律意识,维护公平竞争和正当利益,引导夜间消费。

  在此之前,北京市还发布《持续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夜京城”冬季活动措施》提到,北京市将在巩固夏季夜间经济发展基础上实施七大措施丰富“夜京城”冬季消费供给,包括开展冬季主题灯光秀、灯光节、灯会品牌活动;开展冬季夜间文化主题活动;博物馆、文化馆延时经营;开展冬季夜间体育健身活动;策划冬季夜间经济促消费品牌活动;持续打造冬季深夜食堂;加强冬季夜间经济宣传推介。

  同年7月左右,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其中提到,在“夜京城”地标周边,做好地铁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在“夜京城”地标和重点商圈等区域周边,做好地面公交运输基础保障,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的夜间车辆调配;同时还需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电影等“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对全市3000座以下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等。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在2019年度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颁奖盛典上表示,在2019年1月-11月期间,北京市社零额增幅5.1%,北京市多层次激发消费潜力。北京市社零额逆势回升得益于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持续提升,消费者供给不断优化;消费信心止跌,消费意愿降势趋缓;市场活力激发,消费人气不断提升。2016-2019年,北京市共建设提升基础便民商业网点5369个,平均每年建设提升1342个。在市场激发活力方面,北京市从交通、文化、体育、景观、机制等多方面发展夜间经济,夜间经济成为北京消费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未来可期

  面对一年多来发展夜经济对项目的带动,北京朝阳合生汇负责人表示,自项目内21区block调整后3个月,深夜食堂夜间客流量较之前有明显提升,销售同比增长10%。同时,该街区在19点后的每小时客流量高于19点之前的每小时客流20%,周末的平均客流相比工作日的客流增长60%。深夜食堂不仅对于项目的销售额和客流量有所贡献,还促使了21区block在品牌化上更进一步。

  同时,根据中粮·祥云小镇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深夜食街活动带动近端客群消费频次,辐射至顺义周边北七家、天通苑、空港生活区等中远端客群,拉动客流28.6万,较2018年同比增长83%,营业总额达到1122万元。同时,深夜食街活动不仅为夜间消费者提供了夜宵选择,也为夜间经济创造了销售“新高峰”,例如场内商户德国酒馆夜间的营业收入约占一天整体营收的30%。

  除了深夜食街,夜游市集活动期间,首日消费环比提升近300%,此次活动也是中粮·祥云小镇夜晚市集的首次尝试。

  借势冬奥,夜间经济将迎来新机遇。闫立刚表示,品牌是消费者的口碑,擦亮北京服务的品牌十分重要。北京将打造“夜京城”2.0版,从夜间经济的规划、网络布局、北京特色、北京模式等方面提出新的政策,促进文旅体融合以及交通保障。其次,北京将继续打造和培育“品味消费在北京”活动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并利用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促进消费。闫立刚指出,在今年将抓住冬奥会的机遇,共同研究促进奥运消费的行动计划,利用奥运推进绿色消费、绿色包装。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冬季发展夜经济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想要发展北方城市的夜经济,需要针对不同的客群制定不同的措施。在北京冬季可以更多地开展室内消费。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晚饭过后,他们会走出家门,这时需要有文娱活动来吸引这部分客群。夜间消费如何为这部分人群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相关商业企业研究客群的消费习惯。对于境内外的游客,他们的夜间消费更多倾向于具有北京特色的产品、文化和娱乐。

  对于商圈的夜经济发展,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表示,冬季,北京商圈内商业项目积极开展室内活动,室外可以举办主题活动营造公共氛围,将室内活动与室外主题融合,使街区与商店、商场形成互动,达到“有人气,有商气”的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 闫岩 刘卓澜

  · 声音 ·

  还应该尽快针对活力不足、服务较少的生活、科教、产业区制定夜间经济促进措施。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科技部主任 王强

  对于夜经济的发展,我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面向不同目标人群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加强夜间经济消费场景的研究与策划,深挖文化、展演、体育、休闲等业态和产品,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剧院、体育场馆等室内设施克服天气影响,建设特色鲜明、富于黏性的吸引力锚点;

  二是除了树立“夜京城”地标区外,还应该尽快针对活力不足、服务较少的生活、科教、产业区制定夜间经济促进措施,允许市场主体发展体育健身、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等设施业态,切实提高北京的“烟火气”和“包容度”,打造多元、普惠的夜间经济载体;

  三是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切实减少发展夜间经济的制度成本和管理成本,并给予市场主体夜间电价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当我们在倡导夜间经济发展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马亮

  夜经济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等早期已经在实施发展夜间经济的内容。实际上,很多国外研究报告指出,尽管经济消费增加了,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并出现上升的趋势。

  例如,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可能会涉及到喝酒、吸毒等不健康的内容,增加了夜间安全治理的问题。此外,消费产生的大量垃圾也会给城市的卫生环保带来压力。

  不仅如此,由于延长了营业时间,和娱乐休闲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随之增加,负担变重,如何解决夜经济下的劳工制度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在倡导夜间经济发展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指标,而忽略掉背后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尽管西方城市走在前列,但是我们能从其经验中进行学习和预防,从而更好地规划夜间经济布局。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