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四两”之力挑起社区“千斤”担
经开区企业一年举办百余场公益活动
老人家中被水淹 邻居物业齐出手
单家好家风:一辈子孝亲敬老
中芯学校举办慈善音乐会所售票款全部捐赠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1月1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家好家风:一辈子孝亲敬老

 

  “妈,我这就过去,今儿中午咱俩吃点啥?”在卡尔生活馆住着这样一对令人羡慕的母女,68岁的单小红和80多岁的母亲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不同单元楼里,不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她都会过去跟母亲一起吃午饭,住得稍远的两个弟弟也是每周必定会回来几次,多年来从不曾改变。在这份坚持背后,是儿女们对年迈母亲的牵挂,更是孝亲敬老的家风使然。

  姥姥就是敬老模范

  聊起孝亲敬老的好家风从何而来,单小红脱口而出的是自己姥姥——叶淑敏。

  小时候由于父母亲需要忙工作赚钱养家,单小红和其他兄弟姐妹都跟着当时住在本司胡同的姥姥一起生活。姥姥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在当时还没有居委会组织的时候,她就已经自发扛起义务为街坊邻居服务的“大旗”,每天一忙完家务事,就一头扎进胡同,100多户邻里街坊的家长里短,她心里都一清二楚,能搭把手帮上忙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着急时,邻居们的一声呼唤,她甚至放下正炒着菜的锅就帮忙去了。

  “就算是现在一提叶主任,胡同里好多老人都还记着呢!”单小红满脸自豪。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胡同里有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常年受到姥姥的贴心照顾,临去世前点名让姥姥披麻戴孝给自己送终,这其中的情感有多深厚不言而喻。

  虽然当时年纪小,但在单小红印象里,姥姥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她很少给孩子们立规矩,但她平日里的言行举止使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尊老敬老的意识和习惯。“吃饭时,家里的老人不上桌,我们小辈儿是绝对不会坐到座位上等着吃饭的,而且不管年纪大小,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会主动抢着帮姥姥跑腿、干活。”回忆起往昔四合院里的种种,单小红眉眼间满是笑意。

  歌声传递敬老美德

  姥姥的家风影响了单小红的一生,不论在家里家外,她始终把孝亲敬老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

  从企业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她还有过一段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经历。担任着居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她经常需要和居民打交道,这其中不乏老年人。自家也有老母亲,她明白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慰藉。所以,每次只要有老年人找她反映问题或聊天,不论自己工作再忙,她都会耐心地听完。

  从居委会卸任后亦是如此。今年1月初,她所在的卡尔百丽社区合唱团迎来了建团的第15个年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现任团长的她提前邀请了合唱团历届4任团长和指导老师温森,并在联欢会上为他们送上鲜花。“就是想告诉老团长们,即使他们现在不在团里了,但他们为合唱团作出的贡献我们一直记得,他们也永远是我们尊敬的人。”

  这周二,社区每月为70岁老人组织的集体生日会上,她带领社区合唱团同样是老人的团员们,第三次为过生日的老寿星们唱歌助兴。《永远是朋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几首老歌唱罢,台下的老寿星们激动不已,一位老人还站起来跟着歌声起舞,互动环节,很多寿星都拉着团员们的手诉说感谢。

  大家的热烈反响让她又琢磨起组建夕阳为老服务队,打算把歌声和帮扶送到高龄、空巢的老人家里。

  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好家风需要代代相传,单小红的女儿女婿也继承了这种好传统。

  虽然工作忙,家住得远,但女儿一家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回来看望单小红和她的母亲,每天都保持跟单小红打通电话,逢年过节自然更不必说,一定要回家跟长辈们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才算过节。前段时间,女婿因工作需要将出国工作一段时间,临走前需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但他依旧坚持抽出时间带着全家人回来跟长辈们团聚,好让家里的长辈们放心。“就是当时忘了拍张全家福。”这是单小红和母亲在这次团圆饭留下的一个小遗憾。

  单小红的外孙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也从小树立起孝老尊老的美德。“我去闺女家离开时,孩子会从沙发上起来穿好鞋把我送到门口,然后再道一声‘姥姥,再见’,很有礼貌。”对此,单小红感觉很欣慰。而更让她自豪的是,9岁的小外孙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从去年起成为了故宫的志愿讲解员,每月都会利用一天的时间为游客们介绍故宫历史。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