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居家人员怎么做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2.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5.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口罩使用指南
一、口罩使用范围
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适用于在普通医疗环境中佩戴,阻隔口腔和鼻腔呼出或喷出的污染物。
2.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等过程中佩戴。
3.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4.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包括公众俗称的N95口罩)
适用于防各类颗粒物,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
二、佩戴口罩场景指引
◆1.室外环境
在建筑工地、野外郊游等室外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职业防护例外)。但以下人员除外:参加演唱会、大型赛事等集会的人员,在商业街等室外公共场所可能与他人密切接触的人员,交警、公路稽查等执法人员,公交车站引导员等服务人员,以及其他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有关人员。室外环境下需要戴口罩时,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2.室内环境
(1)家庭环境
家中无密切接触者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
家中有密切接触者时请参照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引》。
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2)工作环境
处于单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处于多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宽松、通风良好,且彼此间确认健康状况良好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其他工作环境或无法确定风险的环境下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3)集体住宿
按照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流行期间高校防控指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期间集体单位外来务工人员防控指引》等指引落实相关措施后,相关人员可不用佩戴口罩。
(4)其他场所
公众处于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等密闭小环境时,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佩戴口罩的其他建议
1.公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佩戴口罩时,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2.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在弄湿或弄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废弃后不要随地乱扔,应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处理。
4.在佩戴口罩前和摘除口罩后应注意手卫生。
出行人员如何做到“无疫出行”
1.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2.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3.远距离出行人员,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14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体征等状况监测,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被列为密切接触者怎么办
1.要依法服从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接受社区医务人员对居住环境的评估。如果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居家医学观察,应服从社区医务人员安排,前往集中观察点进行观察。
2.居家隔离期间,密切接触者应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里,使用专用餐饮具,有条件时使用专用厕所。密切接触者应尽量减少与家人接触,拒绝一切探访。
3.密切接触者单独居住,可不戴口罩;在进入和家庭成员共用的空间时应佩戴医用口罩。口罩被分泌物弄湿或弄脏时,应立即更换。
4.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口罩或手肘遮住口鼻。
5.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上、下午各1次,每次通风时间30分钟以上,可选择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保持房间空气清新,同时注意保暖。确保共用空间(厨房、浴室等) 通风良好。
6.每日至少进行一次房间湿式清扫,保持清洁。
7.如果密切接触者为哺乳期母亲,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的条件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8.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有疾病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的,须经社区医务人员批准后方可离开。
9.每日早晚各测体温一次,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
10.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干咳、咳痰、鼻塞、流涕、咽痛、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结膜充血、恶心、 呕吐、腹泻和腹疼等),要立即联系社区医务人员,说明自身健康状况,并按社区医务人员的要求就诊。
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怎么办
1.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应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密切接触者及其用品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香烟、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接触可能污染的表面、与密切接触者接触后,可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也可用0.5%碘伏溶液,作用1-3分钟。
2.家庭成员清洗密切接触者衣物、床单、浴巾和毛巾等时,将上述衣物放入洗衣袋,不要在共用区域抖动,避免直接接触自己的皮肤和衣服。使用洗衣皂或洗衣液和清水清洗。
3.家庭成员应配合社区医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并督促密切接触者做到医学观察的各项要求。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住环境基本条件
一、无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密切接触者,家庭环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居家条件。
2.配有厨房、厕所。
3.可以开窗通风。
二、有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密切接触者,家庭环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居家条件。
2.可以为密切接触者单独安排一间房间居住,且通风良好。
3.有条件者,应为密切接触者提供专用厕所,如共用厕所,应具备自然通风或排风设施。
4.可以为密切接触者提供单独餐具。
★日常物品消毒方法
1.密切接触者单独使用的房间以清洁为主;与家庭成员共用的环境中,可能被污染的家用物品、家具表面每天消毒;受到唾液、痰液等污染,应随时消毒。消毒时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2.共用厕所应在每次使用冲水后,立即消毒。密切接触者专用厕所,每天消毒一次。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内的表面以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3.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按照房间分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4.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如纸巾、口罩等,使用专用垃圾袋,清理前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洒至完全湿透,扎紧垃圾袋口,作用30分钟。
5.就医交通工具(私家车等)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与家具表面相同。
6.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污染地面时,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小心移除。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可能污染的表面。处理污染物应戴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7.餐饮具消毒方法: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 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如何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消毒原则
正常情况下,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
二、消毒剂的选择
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75%酒精;手、皮肤消毒可选择碘伏或速干手消毒剂。
三、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以开窗通风为主,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注意人员保暖。
2.手、皮肤以洗手为主,在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建议选择碘伏、速干手消毒剂擦试消毒。
3.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顺序由外向内,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250-500mg/L 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洗净。
5.经常触碰的家用物品和家具表面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 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6.厕所、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内的表面应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7.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按照房间分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8.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15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15-30分钟后,按常规清洗。
9.呕吐物、排泄物及分泌物直接污染地面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10000mg/L含氯消毒剂(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小心移除。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可能污染的表面。处理污染物应带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四、注意事项
1.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包括口罩、帽子、手套和工作服等,配制消毒剂时为防止溅到眼睛,建议佩戴防护镜。同时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注意达到消毒时间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
2.含氯消毒剂对织物具有漂白作用,对织物消毒时要慎重。
3.用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时,使用前认真阅读消毒产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浓度、作用时间正确使用。
4.所使用消毒剂应为经备案的合格产品,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