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拐点还未到来,阻击战仍处于关键期。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迎来首批患者,同日,湖北红十字会三位领导被问责。
两则消息,呼应了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部署当下防疫工作关键要点的同时,此次会议立足长远强调,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越是面对突发的急难事件,越能反映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水准。疫情发展至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31省超2万例确诊,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和家庭。在近期的发布会上,地方主政者一再致歉,如果早发现,早防控,本不至如今局面。但现实没有如果。
个别地方出现的响应不及时,执行效率低,协调统筹慢,既是疫情扩散的元凶,也是当前防疫工作不得不警惕的关键所在。有的主管防疫部门领导对疫情关键数据“一问三不知”,有的机构对防疫物资分配不及时,火线问责,临阵“斩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防微杜渐,是体系建设的要义。亡羊补牢,尤为未晚。但治标还应治本。如果把问题仅仅归咎于个别人的怠慢,显然是浮于表面的。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提到,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疫情防控是一场社会总动员。社会各界的响应也绝不含糊,大量慈善机构、企业、志愿者纷纷捐款捐物。即便如此,物资抵达一线仍然面临不少关卡,成为阻击疫情的堵点。因而,全国一盘棋下,如何理顺并调度好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等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从政府层面看,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初,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部门之间权责仍不够清晰,以至出现推诿扯皮。疫情防控阶段主要由卫健委负责,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仍处于转型和调整中。在日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是需要回答的命题。
从社会层面看,如何使灵活机动的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给予社会自我疗愈的空间,同样是防疫救灾的关键。有专家建议,在应急状态下,政府的统一指挥,更多的是为社会力量提供信息的沟通、需求的引导,而不是替代性的,要社会组织回归它的社会属性。
实际上,在经济领域,这类改革已经初见端倪。近年来,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同步推进的是放管服改革,放权让利,给市场以活力,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共舞。推及社会领域亦然。
去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搭建四梁八柱只是一个开始,最终还是需要建章立制,赋予相应权力,落到细微处。此次疫情是提前敲响的警钟,必须直面暴露问题,及时刮骨疗毒。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