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复工潮的到来,正处于攻坚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也面临重大挑战。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防疫措施也由守好社区“最后一道门”向守住居民家“最后一扇门”不断深入,推动防控措施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
返京居民和家人“分房住”
今年,家住上海沙龙社区的高先生和家人度过了一段不一样的家庭时光。 原来,由于工作需求,他年前的出差行程曾在湖北停留过几日。节后返京后,他根据要求第一时间电话联系社区居委会报备返京日期、交通方式等情况,然后开启了居家隔离观察。但他的情况较为特殊,他的爱人和孩子为未出京状态。对此,居委会询问了高先生家的房间格局,获悉为三居室,且主卧有独立卫生间后,便指导他和家人分开住,14天内杜绝一切接触机会。
于是,接下来的居家隔离观察期,三口人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始终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每天,高先生的爱人会将做好的饭菜放到卧室门口,敲门通知后就离开。日常的垃圾,他的爱人会戴好手套用酒精消毒处理后再丢到垃圾桶。这样的生活场景一直持续到隔离期结束。“做好自我防护就是在保障家人的健康,所以我当然严格按要求做。”高先生严肃地说。
类似的生活场景也在区内其他存在返京人员的社区居民家里上演着。记者电话联系区内多个社区居委会获悉,春节过后,返京人员陆续回归,社区里跟高先生一家一样的情况还有不少,针对这种情况,各居委会社工会根据前期人员信息摸排情况,及时与返京人员及其家人沟通、联系,明确要求多口家庭采取和家人“分房住”的方式进行14天居家观察。对于2月14日后从湖北等重点区域返京的人员,则统一由街道安置到集中观察点实施医学观察。
与此同时,各社区还通过以户为单位向各家庭限量发放至多3张临时出入证的形式,控制和减少一家多口同时外出情况。“出入证实名制办理、发放,并且我们对于居家观察期的居民是不予办理该证件的,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居民的外出次数。”上海沙龙社区居委会主任高秋红补充说。
邻里守望变身“吹哨人”
“小何,我们对门有人回来了,你们了解他的情况吗?”“我刚才出去买菜,看到有个小伙子拉着行李进楼,赶紧给你汇报下。”“我家车位旁的车春节期间不在车库,今天回来了,你们赶紧问问从哪里来的。”……
最近,天华园三里社区负责一品亦庄的社工何秀萍多了不少疫情防控工作的“线人”,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住在一品亦庄的热心居民。他们凭借着对生活地的熟悉,密切关注着社区内有关疫情的一切风吹草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献力。
据何秀萍回忆,这样的情况其实自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就一直存在,不过不是很多。最近,随着社区返京人员的增多,使社区家庭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如何做好这类家庭的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居委会想到了在此前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邻里守望作用,发动更多社区居民志愿者、楼门长作用,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增添更多眼睛和耳朵,做好社区疫情异常动态的“吹哨人”和监督者。
那么,发展了“线人”,居委会社工如何和这些“线人”及时交换线索、信息呢?
何秀萍接着向记者介绍,居委会和物业每天对进入小区的居民测温,并对返京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她会将小区返京人员的房门号等最基础信息筛选出来并制成表格,然后发到各居民微信群内,提示大家留意相关人员信息及动向。在同楼居住的居民、志愿者、楼门长则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返京人员住户情况,发现私自外出等异常及时私信社工反映情况,形成联动。
几天前,社区居民张先生从外地返京,一位邻居路过看到他家里还有其他人后,立即向居委会反映。了解情况后,社工迅速核实情况,再次叮嘱、指导其与家人在家实施隔离。正是通过这种邻里守望的多方联动、配合机制,天华园三里社区为社区家庭防疫工作的“最后一米”织密防线。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