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统一纳入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之后,商业保理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清理整顿。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公开信息统计后发现,截至目前,疑似“失联”“存在业务经营异常、经营地异常”被排查公示的商业保理公司已达到5652家。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持续“加码”,也成为推动整个商业保理行业合规发展的“加速器”,未来“廉价金融”模式将不复存在,持牌经营依然是主基调。
超5600家保理“壳公司”被查
“类金融”机构强监管风暴开启。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包括山东、厦门、湖南、广东、大连、深圳、上海、天津等多地在内的金融监管部门发文排查当地商业保理公司,截至目前,疑似存在“失联”“业务经营异常、经营地异常”被排查公示的商业保理公司已达到5652家。
最近一次“重拳”出手的是深圳。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前海管理局日前公布了5238家疑似“失联”的商业保理企业名单,公示期为3月5日-4月5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将对疑似“失联”企业名单进一步核实、调整,形成分类名单并予公示确认,对非正常经营类或违法违规经营类企业,交由相关部门处置。
近年来,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部分省市出现抢注现象。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企业12081家,较2018年、2019年初分别增加4222家和540家。
此次深圳市的整治大潮也被称为行业清退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事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商业保理刚兴起时,得益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深圳市成为各家商业保理公司“抢滩登陆”的发展重地。从数据来看,深圳市公布的疑似“失联”名单也占据全国现存商业保理公司总数的四成以上。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分析认为,在2015年左右,很多公司都去深圳前海注册保理公司,但是,这些保理公司大多数都没有在深圳当地实际经营,只是挂名,也出现了很多“虚拟地址”。所以,清理这些“僵尸”公司、“失联”公司也是开启保理公司监管的第一步。
监管基调“严”字当头
在统一监管的趋势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三大行业的多头监管时代已经终结,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持续“加码”,也成为推动整个商业保理行业合规发展的“加速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各地清理整顿进展不一,但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排查 “空壳”“失联”“僵尸”企业,而在这些大方向里又作了进一步细分。
例如,深圳市监管部门就按照经营风险、违法违规情形,将辖区内所有登记注册名称中含有“保理”字样的企业,划分为“正常经营”“非正常经营”和“违法违规经营”等三类。在“违法违规经营”类中,“从事高利贷、现金贷、‘套路贷’业务活动”被明确列入深圳地区商业保理企业“违法违规经营”类活动。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保理公司的注册几乎没有门槛,这也就是“类金融”由来的原因,做金融业务,但是没有相应的金融牌照。没限制、没门槛都能注册保理公司。就连有些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范围上都增加了“保理业务”,为的就是更进一层地做放款业务。并且,保理公司在风控中,对于客户的风险审核基本上不穿透,有的连应收账款的真假都不做确权,直接变成了小贷公司。
重点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方向
2019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为商业保理企业经营行为划出清理存量,严控增量;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建立分级监管和专职监管员制度等“红线”,这也是首份单个类金融机构监管文件。此外,监管明确提到,确保2020年6月末前完成存量商业保理企业清理规范工作。
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监管并没有“一刀切”,而是采取了惯用的分类监管方式,将存量保理机构划分为正常经营、非正常经营和违法违规经营三类,体现了监管对正常经营机构的呵护,也反映出“稳”字当头的监管理念。
对未来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方向,监管也早已指明:扶持中小微企业、扶持实体经济。“从2020年整个保理行业的形式来看,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伴随着机遇。”毕研广进一步指出,受到疫情影响,供应链金融确实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尤其是运输、物流、农业、制造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保理业务主要是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也是供应链金融不可或缺的融资工具,“所以,目前来看,保理业务也受到疫情和监管的双重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等疫情过去之后,供应链金融肯定会大有作为,也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