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微信正在测试朋友圈广告直达小程序直播,而护肤品牌林清轩已经与微信生态服务商微盟敲定了该项合作。微信团队也对记者表示:“微信广告直播模式是微信广告支持跳转直播落地页的能力,暂未大规模开放。”这是微信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但与此同时,用户已经习惯当下微信的使用模式,朋友圈直播带货是否会引起用户反感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正在内测
“林清轩近期将利用微信朋友圈广告直接跳转小程序,进行直播卖货。”微盟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大致的时间基本定了,细节还在商讨中。”
实际上,林清轩正是通过微盟这个第三方平台,实现朋友圈广告直达小程序直播。
微信团队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微信广告直播模式,是微信广告支持跳转直播落地页的能力,目前仍为内测能力,暂未大规模开放。进一步开放消息,可关注微信广告官方通知。”
尽管并未官宣,但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微信广告-直播模式说明文档”(以下简称“文档”),详细介绍了直播模式的实现形式和广告报价等。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用户刷到一个以直播模式投放的朋友圈广告,在未直播时,点击广告进入小程序直播间,会显示预约直播页。直播开始时,微信会向用户推送直播通知,用户点击通知,就可以直接进入小程序直播间。
与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平台不同,在微信直播上,用户无法主动寻找直播“节目”,通常扮演“被动”接收的角色。
3月21日晚间,珀莱雅已经尝试了这一新模式,2小时在线吸引了超过100万人观看。微盟为品牌提供产品、流量、运营、培训等支持。
带货的渴望
文档信息显示,朋友圈广告支持三种跳转小程序直播的形式:通过官方小程序直播插件、看点直播、第三方小程序直播插件。前两种属于腾讯嫡系插件,不需要商家具备直播资质;第三种为第三方插件,需要商家具备直播牌照,且要在自有小程序内完成直播相关功能的开发。
而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这三种形式几乎没有区别。
在比达分析师李锦清看来,“接入方式只是商家和用户入口感知不同而已,重点是都要用小程序做载体,而不是某个直播平台。因为小程序是微信体系内的产品,在技术、功能上都已经成熟,另外微信也不愿意向外导流,用小程序来承载再合适不过”。
也有观点认为,从带货角度看,朋友圈广告跳转小程序直播,或许并不是最优解。通过正在内测的视频号带货或许更好。
被问及会不会点击朋友圈广告去小程序看直播下单,微信用户“瑞秋”有点犹豫,“我已经习惯了去直播平台了,遇到朋友圈广告是概率事件,再点击广告去直播小程序下单,我只能说看运气和心情了”。
商家的态度也各异,按照微信生态服务商的说法,“商家普遍积极问询,并有强烈意愿申请接入”。雅芳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微信小程序直播,雅芳感兴趣,也希望打通。现在正往这个方向尝试中,还在测试阶段。
但也有持观望态度甚至不感兴趣的品牌,镰仓衬衫负责人就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我们对线上线下数据整合促销很积极,但花钱做朋友圈广告可能不会。这也可能与海外企业文化有关”。
不过,微信对直播带货的渴望已显而易见。
根据文档,这次直播模式的广告位不仅包括朋友圈广告,品牌还可以在公众号广告的文中、底部、小程序广告、小程序激励视频进行投放。
在内测范围上,微信广告则保持了一贯的克制,内测期间暂时只开放50个商家席位。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也未在微信中刷到接入小程序直播的朋友圈广告。
是否骚扰用户
“朋友圈广告打通小程序直播,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微信考虑更多的是用户的体验。简单点说,就跟朋友圈广告到底每天插几条一样,理论上说,数量由微信决定,但是微信一定会考虑骚扰用户的问题。”李锦清说。
另有业内人士还建议,应该从规则上来理解,“允许朋友圈广告跳转到小程序直播,等于给品牌一个合理的直播带货的路径。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品牌商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大规模推广了,往朋友圈里分享个直播链接可能不行,但是你投放广告,让用户点击广告进入小程序下单是可以的”。
对比单季度业务,微信也不再掩饰对商业化的追求。
2019年四季度,微信虽未单独披露朋友圈广告营收,但包括这一业务的的腾讯社交及其他广告营收162.7亿元,同比增长37%。这一增长抵消了腾讯媒体广告营收同比下降24%的影响,让腾讯2019年四季度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19%至202.3亿元。
对比淘宝、抖音、快手的带货直播。微信是一种另类,没有太多网红和达人的标签,甚至用户维度的认知非常不鲜明,某种程度上,它更像一种B2B的企业服务,让企业自己主导。
这种表面上“不热闹不繁华”的带货直播策略,能够冲抵企业疑虑的,恐怕还是微信巨大的用户基数和社交效应,它保守克制但暗潮涌动,它步伐缓慢但体量诱人。更何况,微信愿意开放朋友圈广告,用推广跳转的方式撕开一道流量口子。
更重要的是,小程序、朋友圈是半封闭半开放式产品,目前用来承载带货直播。但视频号已经来了,它是微信内部为数不多的全网开放式产品,短视频又与带货直播天然契合,企业不能不做好各种准备。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