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外卖平台最近的态度出现了一些松动。
4月15日,美团外卖表示将对武汉部分商户返还佣金。具体情况为公司将在武汉推广“商户伙伴佣金返还计划”,对武汉范围内优质餐饮外卖商户,尤其是经营情况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户,按不低于3%-5%的比例返还外卖佣金。部分在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的武汉新老优质商户还会获得3个月的佣金调减优惠;除此之外,此前饿了么也决定在全国80个城市为餐饮企业提供免费的户外广告机会。
而外卖平台受到的非议之声却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仍然有包括餐饮企业、相关协会和其他商业零售企业对外卖平台的高佣金表示不满。
说到底,外卖平台的佣金究竟是市场行为,这其中一定与互联网企业包括送货员、程序员在内的高人工成本有关。近日美团也称美团外卖从诞生以来,持续亏损五年,即便在刚刚盈亏平衡的2019年,四季度外卖平均每单利润也不到2毛钱。
但更重要的是,平台为商户提供服务的价格,最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即外卖平台在行业内的竞争充分程度。
众所周知,继百度外卖2017年夏天被饿了么收购之后,有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外卖平台就剩下了饿了么和美团两家。
其实,平台和商家的关系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这个问题伴随着整个商业化、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在传统商超一统天下的时代,有供应商和零售渠道的矛盾;在百货或购物中心领域,有品牌和商超运营方的矛盾;在互联网电商时代,同样有平台和品牌的矛盾。传统商超被供应商诟病的是“上架费”,购物中心被诟病的是“涨店租”,电商平台被诟病的则是“二选一”。而这些矛盾在本质上,和外卖平台与商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区别。
但幸运的是,在传统领域在行业内竞争的平台型企业还“不够少”,而且在线下,平台的绝对话语权和渠道影响力还没有线上那么大。
那么,为什么现存的外卖平台会这么少呢?疫情发生以来,不仅仅是餐饮企业,包括一些传统零售超市、商场也都尝试寻找新的外卖平台。比如有的餐饮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公众号向消费者营销,并由餐饮企业自己的员工提供送货服务;比如有的商场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提供外卖服务,服务周边3-5公里的消费者;有的中小餐饮企业为了节省外卖平台抽取的佣金,推荐用户通过电话等其他形式下单,他们愿意为这部分用户提供全单15%的优惠——这意味着平台对他们的抽成在15%以上。
但是,以上这些目前还仅仅是尝试,我没有看到哪一种模式有很好的推广效果,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都没法替代平台,因为单个企业提供的服务根本不能被称为“平台”。
人们在使用外卖平台时,大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消费什么,平台给他们提供了众多的选择,这才是平台的魅力和价值。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消费场景:先打开手机里的平台App,再思考我需要选择哪个品牌。而这种提供海量消费选择的能力,是单个企业平台所不具备的。
因此,在没有真正的平台足以与现有的外卖平台竞争之前,没有更好的市场手段促进平台全面降低佣金。如果平台认为他们的收入最终真的不能支撑他们的运营成本,那么外卖平台模式可能最终将走向消亡,他们毕竟是逐利的企业商业行为,市场是唯一值得尊重的标准。
最近有个热播的网剧《我叫余欢水》,一开头讲的就是主人公在十年前打算和朋友一起创业做一个外卖平台,但是他最终没有成功。现在看来,要是当年余欢水真的成功了,那现在商家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
我要余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