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官网接连发布多份文件对现有摇号购车政策进行调整。总结起来,无论是新增加的2万个新能源车指标,还是调整积分规则、指标配额方面,均向“无车家庭”倾斜,给予这些家庭更多照顾。
自2011年第一次摇号购车以来,北京实施了将近十年的汽车限购政策迎来重要调整。以往,汽车限购主要目的是缓解交通拥堵压力,但近年来不断加码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则是为了环境保护,两种诉求均需纳入考虑。北京既要控制汽车数量,又要调整其结构,才能达到治堵和治污两手抓。新能源汽车占比适当增加,能够稳定持续为降低PM2.5提供支持,避免给现有交通盲目添堵。
疫情之后,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汽车一直被视为重要选项。各地政府在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为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刺激汽车消费。而对比外部补贴等额外政策刺激,如果这些抑制消费的政策得以调整改善,不仅可以鼓励消费,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原来被错配的资源,降低城市治理成本,是比单纯的消费补贴政策还要有综合收益。
但这个选项之于大城市病之下的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则需要多重考量。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636.5万辆。基数巨大,意味着每增加一辆车都要精打细算。
首都治堵,既是经济题,也是民生题。交通政策需要考量的因素,不止拥堵和空气污染两项。在此基础上,限购政策如何救急,保证家庭生活迫切的出行需要,又成为政策设计最大的难点。从本次政策调整中不难看出,即便是释放新能源车增量,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无目的和无方向投放。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增设渠道,这种更加精细化人性化设计,便是在增量和概率中设置了优先级,在以治理大城市病为前提、形成的供需严重倒挂的市场环境中,给“更需要”的人增加补给。
摇号政策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增与减,更不是一脚踩到低的“油门”和“刹车”。摇号政策调整既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特殊性,又要照顾到长期的可持续性。缓解甚至治愈首都拥堵顽疾,能否为其他类似北京的城市案例提供借鉴作用,几乎成了当下中国城市最大的悬念。
最快地回应市场关切,最大限度地照顾民生,如此便是不折不扣的及时雨。在疫情之后的市场复苏中,最是考验政策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时候。政策工具包应有多种储备,但这些储备不应故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与时俱变。在环保、促消费、保民生设计方面综合施政,力求三方受益寻找最优解。
从长远来看,首都城市布局的优化,大城市病的综合改善,又为综合治堵提供了助力。以此为契机,借鉴国际大都市的先进经验,探索限制购车与限制用车,多元破题、标本兼顾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