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兽“归笼” 我们来“护航”
“绿袖标”老宋的忙碌周末
退休党员老薛制肥记
3上一篇 2020年06月0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党员老薛制肥记

 

  家住荣华街道辖区的居民都知道,去年开始,街道采取“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方式,为居民们配备了带有二维码的小绿桶,促进厨余垃圾的源头分类。但辖区一栋洋房小区的厨余垃圾出桶量却并未因此增多。其中的奥秘藏在居民们家中的厨余垃圾桶和一种名为波卡西的东西中,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了厨余垃圾的“自产自消”,“肥水不流外人田”。

  薛乔是退休多年的老党员,也是小区应用波卡西技术处理厨余垃圾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老薛介绍,波卡西(日语bokashi的译音)堆肥法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究开发的,其在日语中的意思为“发酵过的有机物”,波卡西制作方式需要用到一种菌种——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露,意思是“有效微生物”。说到这个神奇的菌种,就不得不提到小区里的另一位热心业主刘晓宇。

  作为某生物集团的董事长,去年春天,刘晓宇给一栋洋房小区130户居民每家赠送了一瓶自己公司生产的EM原露和一份说明书。刘晓宇向大家传授EM技术,是想让居民们稀释EM原露后作为肥料直接施于花草树木。薛乔和爱人对此饶有兴趣,不仅在小区组织了EM技术的专场科普活动,还建立了微信群,购买了一批工具和发酵容器,利用刘晓宇提供的EM菌种“天意芯”学习制作EM原露。热心的老两口还将自己首次发酵的100斤EM原露,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小区里有需求的居民。

  也是在刘晓宇的那次公益授课中,老薛了解到日本普遍使用的一种叫波卡西的EM产品,可以通过配比制作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热心环保又爱琢磨的老薛又开始了鼓捣新尝试,组织小区居民团购厨余垃圾发酵桶,并将制成品继续分装提供给邻居们。

  薛乔介绍,波卡西的制作并不复杂,在8-9公斤的水中加入100毫升EM原露及100克红糖,搅拌以后倒入25公斤米糠粉当中,充分搅拌均匀,装在密闭的容器里适当压实,在不低于20°C的气温条件下,经过15-20天的厌氧发酵即可。

  此外,还需要用到一个厨余垃圾发酵堆肥桶。记者在薛乔家的院子里看到,这个堆肥桶与普通的分类垃圾桶大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垃圾桶下端有个水龙头和内部构造。打开垃圾桶可以看到,在内部靠近底部的位置有一块多孔的活动隔板,把桶的内部隔成上下两部分,用于对发酵处理的厨余垃圾分类固体肥和液体肥两部分。“产生的液体肥稀释300倍以上可浇灌植物根部,固体肥可以直接挖沟埋到花园里。”老薛笑着说。

  而这些有机肥也给老薛和爱人带去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用这种肥料,老薛家的瓜果豆角长势旺盛,去年即使到了秋意渐浓的10月,他家小院儿里种的德国鸢尾、玉簪花、马蔺草等长势旺盛,也依旧是一派生机勃勃。

  在老薛老两口的推动下,小区邻居们也纷纷积极参与其中。截至目前,一栋洋房小区共有近百户居民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自家厨余垃圾的“自产自消”,形成“垃圾不出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局面,约占常住总户数的1/6。一些邻居还将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这种技术像蒲公英一样在更多地方落地扎根。“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就更愿意密切来往,更愿意相互帮助。”

  谈到未来,老薛的愿望是希望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大公园、街头绿地、农田菜园、湖泊河流,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让垃圾减量,让北京的水更清、天更蓝、草更绿、花更艳。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3上一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