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推出的“忆童年:老北京地摊文化展销会”上,魏欢是首批入驻摆摊的商户。军工用品、红藏海报、老旧玩具、搪瓷容器等,因其富有年代感的形制和斑斓的色彩引人驻足把玩。
虽是首次参加此次胡同主题的展销,但魏欢已是在市场摆摊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商户。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曾经是做户外用品生意的,顺应自己的喜好与市场需求,逐步经营起收售旧物生意。记者看到,他的摊位上摆放有军用帽子、望远镜、烟盒等富有年代质感的户外用品。“这些藏品中,有部分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工制品。”魏欢拿起一个小望远镜介绍道,外层镀金,手握处是彩贝质地,保存完好附带盒子,价格1500元,并不十分昂贵。
谈及国外回流老物件的渠道,魏欢表示有时会托朋友从当地的跳蚤市场淘得,成套、附带证书最好不过。“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烟斗。石楠木质地,分级别、品相价格不同。好的在2000元左右。”据魏欢介绍,买家以“70后”至“00后”为主,并不是上年纪的人群。
虽然摊位并不大,但数十种物件依然让人感到目不暇接,处处都是“看点”。魏欢也感慨,自己手头的老物件比较驳杂,难以归类:“按材质来说,有瓷器、银器、铁器、玉石等;按使用来说,有军用、玩具、生活用品等。大的方向,可分为国外回流物件与国产的民俗类制品,许多都是单款单件。”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有不少人对铁皮玩具车与茶叶盒很感兴趣:“60-80年代的国产铁皮器具承载着许多人的共同记忆。有熟客是手办爱好者,平时喜欢买盲盒,同时也喜欢这类有年代感的小玩意儿。他们的收藏体现了两代玩具的两种形制与两种不同的工业制作感。”在魏欢看来,当下的潮流玩具有限量的收藏价值,老旧玩具更是限量中的限量;市面上的玩具光鲜亮丽,随处都能买得到,但是老玩具是要悉心去淘的,带有被时光“做旧”的色泽和价值。
“现在一些年轻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旧物情结’。一些藏家感觉以前的东西的材质、设计,甚至字体都很有味道。”魏欢拿起一个方形茶叶盒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类属于民俗类的制品,正面印有“北京”二字,盒盖下印有北京制铁等字样。“我是从老厂中收了一批。一些喜欢它的人,也不是看重它的实用性,就单纯喜欢以前的设计字体。”北京商报记者看到,由于采访当日是大晴天,摊位及物件都暴露在阳光下。对此,魏欢表示很多老物件的质地都经得住日晒,与现在一些快消的、难以长期保留的产品不同。
对于“是否考虑过从风吹日晒的地摊转向舒适的线上销售”问题,魏欢笑言自己并不喜欢微商、直播、网拍等形式:“我甚至不爱发朋友圈展示货品。通常来了货,会有针对性地发给对特定门类感兴趣的熟客,例如新到了铁皮玩具,我就微信告诉某位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让他看看。”魏欢表示,朋友圈怎么展示都替代不了来地摊淘货、把玩的体验。“我也曾到山东、河北、天津、东北等地跑过,许多时候就觉得来去匆匆,心里不踏实。现在有了市场安稳的环境和稳定的客源,也想着下一步如何深耕于一个细分的品类,做得更精。”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