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颗卫星入轨,宣告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时代。这是一个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从北斗七星到北斗星座,中国用了20年,创造了导航卫星系统全球组网最短用时的纪录。
国之重器,北斗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北斗的可能性又岂止于军事领域。科技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底层技术不是核心门槛,核心门槛在应用环境。
26年前,中国刚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彼时,美国的GPS已经完成全球组网,正式进入民用领域,所到之处尽是蓝海,市场蓬勃而起。GPS的地位建筑于强大的软硬件设施服务与民用市场的深度绑定。
伴随着北斗成长的是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从无到有,从国外公司的代理销售到自主产品研发上市,如今基于北斗导航的产业链初具规模,国内市场应用逐渐成为标配,中国导航业产值达到3450亿元。从不久前的珠峰测高,到70%的智能手机,北斗“润物细无声”。
成绩可喜,但前路依然漫长。要更有底气地走出国门,“目前北斗产业还缺乏一批领军企业和更成熟的应用解决方案”。相较于GPS,北斗还是后来者。在国际市场,GPS的生态链臻于完备。
后起之秀要撕开口子,首先要突破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有从业者举例,目前北斗和GPS在成本上没什么差别,只是北斗模块体积更大一点,功耗更大一点,这就决定了目前仍有些场景局限,尚需上下游联动优化。
其次,不仅要百花齐放,还要形成花丛。合纵连横,组成拳头。国际卫星导航产业的领军者美国天宝导航正是靠着100起左右的并购,成为深耕于GPS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再者,创新创造以开辟新领域新场景。我们的企业多的是上游的元器件设备制造商,而非下游的平台运维服务商。价值链上的倒错,呼吁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瞄准应用场景。
数字化就是新的突破口。借助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东风,北斗应用如何耦合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是新的考题。今年4月,“卫星互联网”已被国家发改委首次纳入新基建范围。
从建设到应用,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北斗的信号,正等着一个个猎手捕捉,驯服驾驭,服务应用于全球。
“卫星导航应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天地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