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实——郭村“蹦蹦戏”
校长支招暑期教育
内驱力,才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我最难忘的学习生活】
学校是我们实现梦想的空间
下一篇4 2020年08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实——郭村“蹦蹦戏”

翟万增
 

  旱年郭村有“蹦蹦戏”(蹦蹦戏即由莲花落发展形成的,现在评剧的前身), 在方圆几十里地远近的村庄中未闻再有者,每逢郭村唱戏,附近村庄前呼后应,拥途塞路,观者甚众,颇负盛誉。

  郭村剧团组建于清末,开始名“京都三顺河班”,后改为“子弟会班”, 解放后改为“新声评剧团”。

  郭村剧团,开始只唱河北梆子,后来也唱评剧,当时的评剧被称为“蹦蹦”, 所以当地人都习称“郭村蹦蹦戏”, 而且唱蹦蹦的名声逐渐地超过唱河北梆子,剧团组建之初是由村中窦家、杨家、郭家及社会上一些零散艺人组成,约四五十人。剧团经历了几代班主,先后有郭三、郭老、杨振潮、张少光、刘德升、杨永志、方凤英等,其中郭老(可能叫郭金旺), 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郭宝玉、郭宝顺一直在城里唱戏,很有名气。解放后郭宝顺在中国评剧院一团当导演,先后导演了传统剧目《夜宿花亭》《冯奎卖妻》《摔子劝夫》《花园会》等。

  郭村剧团是农村半职业艺术团体,农忙时在家务农种地,农闲时凑班到北京或天津赶集串镇挂牌演出。演出主要剧目为河北梆子,有《三义记》《汾河湾》《走雪山》《牧羊圈》《铡美案》《杀府》《杀庙》《杀狗》等,评剧有《夜宿花亭》《孙继皋卖水》《借女吊孝》《蜜蜂记》《双招亲》《马寡妇开店》《珍珠衫》《梅花庭》《杜十娘》《继母娘打孩子》《小姑贤》《五女哭坟》《李香莲卖画》《刘云打母》《杨二舍化缘》《李三娘打水》《黄爱玉上坟》《花为媒》《潇湘夜雨》《白素珍》《花园会》《赵连璧借粮》 (又名《青州府》) 《王少安赶船》等。他们除到外地去演唱,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初四三天,十三、十四、十五灯节三天要在村内搭台演唱,二月十九是菩萨生日,要在郭村东头路北原有菩萨庙前唱戏三天。解放后,剧团由半职业转变为业余群众文化团体,这时除了演唱一些传传剧目外,为配合中心工作和宣传党的政策,排练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兄妹开荒》《王秀鸾》《大生产》《小女婚》《柳树井》《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夺印》《半截火柴》《半夜鸡叫》《罗汉钱》《千万不要忘记》《刘介梅忘本回头》等。

  由于郭村“蹦蹦戏”组班年头久远,演员众多、演技高超、名传一方,先后有不少村聘请郭村老演员去当教师,组班习唱。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有通县的大松垡、西马各庄、高古庄,大兴县堡林庄、刘场、辛庄、大渠、站上、新房、白塔、魏善庄,平谷县的南宅,密云县的银野岭等村。新中国成立后有杨秀店、西田阳、东石、次渠、桑园、水南、十八里店等。

  “蹦蹦戏”伴奏的乐器,管弦类有二胡、四弦、筱胡、飘胡、横笛、喷呐等,打击类有单皮、堂鼓、旗钹、大锣、手锣、木板戏等。

  约1956年前后,“蹦蹦”停演了。1972-1975年又演了几年,以后又停演了,部分演技高超的老演员多已作古,再也恢复不起来了。

  约1987年或是1988年,当时的通县文化馆邀请杨永志等老艺人去了三天,介绍郭村“蹦蹦戏”情况,北京市文化局也派人参加了,并把“蹦蹦戏”的情况做了详细记载。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