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常蕾)11月30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医药卫生方面的主要成就时表示,我国将推动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马晓伟介绍,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8.4%。
202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法律。《促进法》着眼于防控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等多项内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马晓伟如此评价道。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至30种,对高血压等4种慢性病患者优先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行动,以“三区三州”为重点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户成功脱贫。
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深化医教协同,建立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2.77人,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2.61人;扎实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基本药物数量由520种增加到685种。
此外,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持续优化,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实施职业病、地方病三年攻坚行动,重点职业病监测范围由原来的10种扩大到28种。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人群,2019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8%。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其他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马晓伟指出,下一步,将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建设。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王洪武看来,在突然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立医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经历过几次突发事件后,我国公共卫生防治体系逐渐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迅速提升。科技实力特别是AI、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监测能力。
对于公共卫生体系接下来的建设发展方向,他建议,大数据的发展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仅仅通过“吹哨人”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足够,如果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更完善,能够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相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