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猫语即人语
从味蕾深处出发的乡愁
有书相伴冬不寒
古诗词里过“冬至”
借书与囚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里过“冬至”

魏益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是唐代杜甫的《小至》,是对冬至时节的传神描述: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一饮而尽。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许多地方流行着冬至祭祖和吃饺子的习俗。而在古代文人笔下的冬至,则更是别有一番情调。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宋代陆游的《辛酉冬至》,这样的时节,最容易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特别是年岁越长,越感觉岁月如风,悄悄溜走,只恨不能牢牢抓住,把它系在手心。“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宋代朱淑真的《冬至》,寒冬已至,那春还会远吗?即使万物凋零,萧条不已,可那含苞的梅花,渐长的日光,都叫人满怀希望。

  冬至最易借景感怀,唐代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远方的驿站,孤独地度过这样的佳节,其中的寂寥,每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都懂。思念,是一条悠长的线,牵动亲人的心弦。远在家乡的人们啊,过节的时候总不会少了对远行人的惦念。宋代梅尧臣的《冬至感怀》:“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一起一落的才是人生。荣辱盛衰,往复循环,那又何必感伤冬季万物的凋零?毕竟,随着新阳它们总会重现生机。人生又怎能被一时的失意和落魄打倒?唐代诗人戎昱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诗人身处南方断绝了来自北方的消息,冬至日抚今追昔,感慨顿生。想到身处偏远地方,报国难成,不由得涕泗横流。

  宋词里的冬至,却透着欢愉美好,宋代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轻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冬至节气与亲朋一起,欢聚、饮酒、赋诗、高歌,把失意付之清酒,尽化作诗意一片。

  “异乡冬至今又朝,回首家山入梦遥。”翻阅古诗词里的冬至,去感受一份隆冬时节的别样情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