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正式落地施行,这意味着,经过八年交易试点工作,全国正式迎来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的时代。日前提交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要深化完善市场化碳减排机制。从制度到产业配套,“绿色北京”如何下好碳排放交易这步棋至关重要。
市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
碳交易要着眼完善后端产业链条
自2013年,北京成为全国第三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以来,北京也培养了一批重点碳排放单位,积累了许多经验做法。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落地,意味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就要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渐完善交易体系,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易系统,通过完善制度逐步分类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
其次,通过实施碳排放交易增加企业的碳消耗成本,倒逼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当下部分欧盟国家提出碳关税,这种语境下,我国传统产业朝绿色发展的方向努力也有助于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环境。
不过,我们需要在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加快相关产业的技术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领域内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因为碳排放交易市场不仅是前端交易的问题,还涉及一个更大、更系统的细分产业链条。
例如,这里面也涉及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就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从捕集、利用到封存也需要一套系统,背后也是不同的市场。目前我们的制度层面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赋予它更加完备的产业链条,才能让行动本身更成体系。
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建议增加对生态涵养区的碳汇补偿
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行后,北京可尝试以地区为单元,进行交易和考核。比如,北三县,密云、怀柔等生态涵养区,有巨大的碳汇能力。原本主要从生态进化的能力上给予生态补偿,现在有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不要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地区吃亏。
建议“十四五”期间除了给予各生态涵养区生态补偿以外,还可以加上碳汇补偿。因为北京的碳排放量也是比较大的,跟包括张家口在内的周边城市也可以开启碳交易,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增加碳汇。
目前的难点仍在于经济机制调整。建议把每个区域的碳底数算清楚,能排多少碳,能吸多少,排出和吸收都有一本账。到年底的时候一起计算,你应该支出多少钱,应该得多少钱,一加一减就很清楚了。
市人大代表、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缪平:
我国碳排放交易仍需顶层设计渐进推进
碳排放牵扯到整个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能源企业、化工企业来说,一旦启动碳排放,对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提升或将为企业带来暂时性的发展“阵痛”。碳排放交易是趋势,但我们需要时间,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但短期内,我们基于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仍需保持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相对平衡,使用“两条腿走路”,不可一蹴而就。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60%是煤炭,这个占比未来可能会逐渐下降,但接下来三、五年时间内占比可能仍会在40%以上,绝对量下降仍相对缓慢。
但全球都在提倡减少碳排放量,我们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一定要开始未雨绸缪。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其次,要提高生产效率。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存在较大可提升空间,我们企业端可尝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发电或替代燃气发电,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等一二十年。
除了我们已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外,还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例如,碳税的设定、碳排放指标的分配、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不同行业的规则设定,都需要进行细化。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