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校长讲述援疆经历、法官入校园教学生们如何保护自己、中科院院士激励学生们努力奋斗……开学第一天,北京中小学通过各种特殊的形式,给学生们上好这“开学第一课”,帮助他们开启新学期。
北京之外,全国各地也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迎接这个普通又特殊的新学期。普通之处在于,在新学期以及未来的每一个学期中,学生们要不断学习知识文化,用科学武装自己,也在人生路上实现梦想、拼搏奋斗、探索未来。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普通的校园生活悄悄发生了改变。面对疫情考验,学校是最“危险”的地方,却要做到最“安全”的地方。“停课不停学”之下,上课形式在调整创新,老师和同学们的学习规划也随之调整。
即便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教育脱贫攻坚依然振奋人心,义务教育有保障取得重要进展,20多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了“有学上”和“上好学”,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突破。
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增加学位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不得要求家长检查和批改作业到教育惩戒有“法”可依;从高考制度改革多地试点平稳落地到冒名顶替他人入学写入刑法;从职业教育不断实现现代化到规范高校SCI论文破除“唯帽子”不良导向,教育面貌正在发生一系列令人感到惊喜的变化。
教育改革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息。让学校的归学校,让家长的归家长。招考制度在改革,希望公平公正依然是教育的底线,希望高考改变命运依然被全社会高度认可。
教改的背景下,置身其中的不同角色也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变革。家长和老师在彼此探索责任边界,公道与私心,天经地义与似是而非,在学校都可能发生冲撞,他们一边互相不解又互相协助,以团结和合作为主要方式,相爱相杀地算出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父母和孩子也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一起摸爬。虽然分寸感极难拿捏,相当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新时代年轻父母,正在自己从小就接受的威权教育观念和西方舶来的“孩子才是教育中心”的精神产品间,一边唱红脸一边扮黑脸,磕磕绊绊地寻找着教育孩子的平衡点。
一路走来,教育制度与教育观念的精进,并无止境。开学第一课,是同学们的第一课,也是所有人的一课。而教育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