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有一家券商系公募并没有因为其母公司“投行贵族”的身份而前路无阻。据悉,由中金公司全资控股,成立于2014年的中金基金,今年以来已两次在基金发行上“栽跟头”,且当前仍有新品持续发行。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虽然近年来中金基金整体规模稳步上升,但产品业绩则表现平平,更有多只基金规模迷你化。此外,成立仅七年,该公司的董事长人选已先后变动4次,高管团队也多次变更人选。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司或计划从改变管理团队来改善产品业绩不佳等不利局面,但目前来看,该举措未必能奏效。
新品不断 募集情况却遇冷
在此前爆款基金频出的背景下,有不少基金公司希望借此机会分得市场红利的“一杯羹”。近日,中金基金旗下中金成长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金成长精选混合”)正式开售。份额发售公告显示,该产品的募集期为2021年3月2日-16日。据悉,中金成长精选混合由中金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邱延冰任“掌舵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邱延冰在年内发行的第三只新品,此前由其担纲的中金丰盈混合、中金丰盛混合均于2020年11月发行募集并在2021年2月结募,但由于上述两只产品募集期限届满均未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备案条件,以致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据中金丰盈混合、中金丰盛混合的份额发售公告显示,当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时,在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基金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的条件下,达到基金备案条件。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达到基金备案条件的,则募集失败。
对于上述两只产品募集失败的具体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采访中金基金,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相关回复。
在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上述产品募集失败或与近期市场环境有关。2月以来,市场回调明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同时,公募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存在,市场上的基金产品供过于求,也可能是导致部分新发基金募集失败的因素。此外,新基金募集失败也和基金经理有一定关系,由于当前基民购买基金前都比较看重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业绩,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衬托,则可能导致新品发行不太顺利。
公开资料显示,邱延冰历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研究部副总监(主持工作);和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邱延冰自2020年1月加入中金基金,并自同年6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7月起任基金经理,至今仅8个月有余。
公开数据显示,邱延冰目前在管产品共9只(份额分开计算),截至3月3日,邱延冰任期最佳回报23.28%,为中金金泽量化精选混合发起式A。另据Wind数据显示,近一年,该只产品的收益率为54.4%,小幅跑赢同类平均4.66个百分点;但从该产品近三年业绩来看,则跑输同类平均27.18个百分点。
业绩平平 产品规模迷你
接连两只新品“栽跟头”,或与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管理经验不足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基金旗下多数产品业绩表现并不突出,部分产品更是规模“缩水”成为迷你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中金基金的非货币资产净值合计329.94亿元,在全市场143家基金管理人中排第66名。同时,近三年数据也显示,中金基金的非货币规模稳步增长。回顾过往,2018年其非货币规模仅为61.75亿元,在131家公司中排名第82;2019年则提升至132.92亿元,在140家公司中排名第77。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虽然产品整体规模不断增长,但中金基金旗下多数产品却呈现迷你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在中金基金旗下数据可取得的37只(份额合并计算)基金中,有30只产品最新规模不足10亿元,另有9只产品最新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此外更有超四成产品最新规模较发行规模“缩水”。
除规模迷你外,中金基金旗下大部分产品的收益率也表现平平。截至3月3日,中金基金旗下26只(份额分开计算,下同)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仅6只近一年收益率跑赢同类平均,其中,中金消费升级股票的收益率最高,为75.2%,跑赢同类平均24.42个百分点。拉长时间至近三年来看,则有2只基金跑赢同类平均。
而从产品规模角度来看,作为当前中金基金旗下“主力军”的债券型基金占比非货币基金总规模超七成以上,但部分债券型基金的业绩表现也并不突出。近一年数据显示,中金基金旗下21只债券型基金中仅6只产品的收益率跑赢同类平均;近三年,旗下4只债基均未跑赢同类平均。
某公募高管表示,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业绩表现不突出,和投研团队有一定关系,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配置更优秀的投研人员及市场销售人员,并在业务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
郭施亮也提到,在上述背景下,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发掘明星基金经理或者通过人才储备的方式进行一定的人才培养。此外,也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并刺激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升。
人事更迭频繁 出路何在
除新品发行失败、产品业绩平平外,北京商报记者还注意到,自成立以来,中金基金的人事变动也较为频繁。
公开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中金基金的董事长人选曾多次变动。据悉,成立于2014年2月的中金基金,在成立不足7个月时,其首任法人代表及董事长、中金公司原投资管理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钱汝象宣告离任。2014年9月,由中金公司原首席运营官、董事总经理林寿康接任中金基金法人代表及董事长的职务。但在任职刚满四年后,林寿康因工作变动及家庭原因于2018年10月离任。
在前任董事长林寿康离任后,时任中金基金总经理的孙菁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直至2019年1月,中金基金确定新任董事长人选为楚钢。此前,楚钢任中金公司首席运营官。但至2020年12月,楚钢因工作安排离任董事长一职,由中金公司原管理委员会成员胡长生接任法人代表及董事长的职位。不难看出,成立仅七年,中金基金已先后4次更换董事长人选。
除董事长人选变动外,中金基金的其他高管变动也不在少数。自成立以来,共更换总经理人选3次,先后6人任副总经理。
对于中金基金董事长及其他高管人选频繁变动的原因,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认为,频繁更替可能是公司计划通过改变管理团队来改善产品业绩不佳等不利局面,但是频繁更换高管的背后,公司原有的基本业务格局仍然没有被打破。“事实证明,改变管理团队的路线不一定能奏效,应该换条路走。”
此外,前述高管还提到,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仅对公司经营策略的持续性发展有一定影响,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及合作力也会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军心不稳”。
针对中金基金现存问题,龚涛建议,可以加大募集团队的建设,对产品线结构进行调整等。此外,中金基金也可以加强与中金公司系统内的兄弟单位(如中金财富)的合作。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