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关于开展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文旅部、商务部将开展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申报工作。对此行业普遍认为,近几年我国不断深耕外贸转型升级,除加速提升经济外,更重要的,是逐步打破诸如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一直缺乏高附加值等行业长久痛点。
对外文化贸易之外
此次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申报条件,《通知》中要求,基地载体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万平方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基地运营主体需为在当地注册经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具备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具有涉外经营能力和专业化管理团队,无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且不存在重大法律纠纷(成立不满三年的,自成立之日起计算)。
在此次申报开展之前,已有一批国家级文化贸易基地落地。2010年,全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上海开始运作;2014年,深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深圳报业集团揭牌;“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也建成3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总体布局下,各地基地正在筹备落地。例如,今年5月,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小华表示,海南将以海口为主基地,建设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通过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加速培育相关产业、行业、产品、服务的外向型思维,加速“走出去”,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
外贸转型升级的“小九九”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我国一直在深耕外贸转型升级。来自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578家,涵盖机电产品、农产品、轻工工艺品、纺织服装、医药、新型材料、专业化工、五金建材等八大行业。
“在国家层面,可以促进我国传统贸易向现代贸易的升级。”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分析,“直面国际市场,探索新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出口基地,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中心’的贸易模式,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贸易模式,从而提高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在芯片、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方面还不算很有优势,因此需要通过外部竞争倒逼自己提升能力。”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则表示,“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需要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从全球配备资源、向全球移动,要求技术不断升级、与时俱进,而建立各类外贸基地就是一个促进产业良性竞争,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产业方面,建设外贸基地等转型措施能够增强外贸生态的集聚效应。”洪涛表示,“如在农业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七区十三带’的种植、养殖、加工的生产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贸易基地,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格局,特别是能够延长产业链、联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应用技术链、整合利益链、形成生态链,使得经济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在基地里,各个企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共享国际市场和贸易流通渠道,进出口便利化,成本也因此降低。”胡麒牧补充道。
此外,基地所在地区也是一大受益主体。“由于置换成本较高,所以各类基地基本是在原有的产业集群上建立,这意味着基地建设过程几乎没有成本,但却能让该地区享受到直接的政策红利。”胡麒牧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基地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发展是有直接推动作用的。”
仍存“不平衡”现实
此前,我国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实现外贸转型。其中,作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到了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从事跨境电商的相关企业3万多家,且注册量仍在逐年增长。
外贸转型升级目的并非只在于提升经济。胡麒牧介绍,由于缺乏高附加值,不少企业自身有贸易转型升级的需求。“如生产机电产品的企业,它们会消耗大量资源,带来污染,国内的资源和能源被消耗,但给海外提供的却是廉价产品,这样的贸易得不偿失。此类企业的贸易要降低能源和环境的消耗,也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胡麒牧也分析称,在今年众多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外贸转型能够拉动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压力。
能够解决不少问题的外贸转型升级,其自身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胡麒牧介绍,我国已建成的自贸区遍及国内25个地区,但大都在东部沿海城市,几乎没有在西部、内陆建立的自贸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外贸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