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之后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怎么走
竞争中性应是下步改革关键词
2020年赋权街道让基层治理更有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2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竞争中性应是下步改革关键词

肖涌刚
 

  “我们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12月24日的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

  在今年大大小小的场合,林林总总的政策文件中,决策层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决心一再释放。而这句话更完整的表述,出现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这一年,市场化改革的新提法,同时也是取胜之匙,在竞争中性。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话说,就是要解决不同类型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把企业的属性和所有者的属性适当分开,把企业头上所有制的帽子摘下来。”

  年关将至,梳理过去一年改革脉络可以发现,竞争中性贯穿始终。不论是年中出炉的新版外资负面清单,或是国企改革大刀阔斧的地方综改试验,再或是不久前刚刚发布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这一核心贯穿始终。

  瞩目来年,经济学家们不约而同地市场化改革的要点投向了这一原则。“稳定中国经济的‘锚’在于市场化改革,只有市场化改革,才能找到市场经济的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而市场化改革的“锚”是竞争中性原则。

  竞争中性,成为改革中的一根指挥棒,目的还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面对低成本优势丧失、人口快速老龄化以及逆全球化带来的增长压力,经济引擎需要提质换挡。

  在前述《意见》中, “公平”“平等”分别出现9次和10次,这是对“竞争中性”原则及其内涵的全面落实,也是各类市场主体的呼声所在。原因在于,大多数时候,所有制仍是企业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典型的莫过于信贷偏好,银行放贷,国有企业依然在有意无意之中占优。

  因此,有智库报告建议,竞争中性应是下一步改革和开放的共同关键词。一是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确立竞争中性原则;第二,改革国资监管体制,促进竞争中性落地;第三,提升对外开放层级,倒逼竞争中性改革。

  当然,一些进步,也在以可感知的速度落地。例如,淡化壁垒,强调竞争中性的外商投资法明年将正式生效;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快速转变,年内国企混改的大动作频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养老、健康、育幼、金融等领域将更快向外企放开。

  目前,通过多边(区域)经贸协定的形式,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适用竞争中性原则。如能及时实施在国际范围内广受认同的竞争中性原则,既可能成为中国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又可能支持中国从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向政府中性竞争政策转型,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40多年的改革探索中,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是,尊重市场规律办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