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今年正值《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的最后一年,北京职业教育正朝着打造10所精品职业院校、建设100个骨干专业的目标努力。但在实际过程中,如何让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发展?如何让北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首都急需的人才?1月14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多位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硬件
对学校现有实训场所评估补充
职业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目前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职业教育话题也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目前北京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13所,在校学生9万多人,高等职业教育25所,在校学生7万多人,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招生不满,处在整体教育边缘的问题。”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谈道。
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高东进一步表示:“我们现在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是如何满足更好的高质量生活需求?不仅要上好的大学、好的中学,我们的职业院校也应该办得最好最优。”
去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就“双高计划”作出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其中包括7所北京的学校。
高东表示,如果把这7所学校建成精品学校,那么更多孩子可以有更好的职业教育机会。因此,首先要加强“双高”型学校软硬件的建设,办精品学校。但是光这7所学校,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离市民的要求还有差距。比如在实训方面,各学校的实训还是有所差距。而且现在职业院校还承担市民继续教育、农转非等一系列培训,缺乏相应条件。教师的激励机制、文体场馆的建设等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此,高东建议,借着教育部“双高”计划的建设,希望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对7所学校先进行投入,起到引领作用。此外,对于学校的实训条件、育人场所进行评估诊断,缺什么补什么,尽快改善相应的条件。
此外,高东也希望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可以协同发展。“现在我们有几个学校在涿州都有办学点,但是受体制机制的限制,我们的校区建设就存在困难。所以不管人的问题、考生的问题、投入的问题,希望几个部门考虑联动,为了北京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给予一些突破。”
联动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除了高东提到的京津冀三地的联动,也有不少委员聚焦产业和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动。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求实中学原校长林安杰也表示,首都北京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从现实来说,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愈发重视,但是生源还是明显下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一。我觉得这个状况需要我们重视,我们应该很好地认识北京市到底需不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需要怎么去做。”林安杰谈道。
“我坚信职业教育在北京市是不能缺的,缺了以后没法交代。”林安杰建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同时,他也希望政府尽快提出一些政策,稳定职业教育的资源和师资。现在各区的职业学校,改型的转成普教的也比较多,资源相对缺乏。希望尽快完善首都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融合及多种办学形式的局面。
曾经担任过北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的柳贡慧也谈到,职业教育生源较少的问题和家长与考生的期望有关系,也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我们目前社会的需求有关。柳贡慧表示:“我个人认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要精,要缩减北京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加大企业行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增强职业教育与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目前我们有一些专业并不适应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发展
拓宽职业学生上升通道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帮助职业教育培养出市场更需要的人才。同时,职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如职业上升渠道等也是吸引生源的一大要点。
来自科协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云伏表示,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在招生、生源数量、校际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而且职业学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在专升本方面,目前的规定是高职学生的15%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
“人为限定了15%的比例参加考试,我认为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些家长反映很强烈,有的学生因为体育考试成绩不太好,影响进入那15%,它就没有资格申报专升本。建议取消对于报名比例的限制,在招生人数上再进行限定。”李云伏认为。
此外,李云伏也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可展现其才的良好的大的社会环境。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改革,并将教育融入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专业型建设突出办学特色。配合国家的“双高计划”,北京市也做到国家地方和学校同频共振,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包括考核、实施、验收等工作。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