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首位入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自3月16日重建后的小汤山开门迎诊以来,截至3月28日24时,已累计接收境外来(返)京需筛查人员2002人,其中包括机场转运1682人,各区隔离观察点转运320人,累计确诊病例43例。
从53天重建、24小时不间断候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到患者扫码点餐。如今的小汤山,已不再是对17年前非典印象的简单复刻,它更像是一个符号,身后是一次由内及外的医疗变革。
重建
1600张床位 2000多台设备
3月16日,面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压力和形势,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治疗。
和17年前不同,再度开门迎诊的小汤山医院由内而外焕然一新。医院新建病区从一层变为三层、色彩从单一的土黄变得斑驳;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平疫两用”,救治人员从部队接管到市属22家医院集体作战。据悉,从1月23日紧急启动小汤山定点医院改建到3月16日正式投用,累计耗时53天。
据小汤山医院院长穆毅介绍,此次小汤山重建难度远超当年,除三层模块化集装箱房建设,还需标准化设备的同步配备。医院开放B区、新建病区两个病区,共计1600余张床位。其中,新建病区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人员的收治。B区为原病区改造而成,用于收治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
院区改建完成后,设备、配药、系统安装、人员调集等工作也相继在随后的10天内到位。启用前夕,医疗设备组在一周时间内将2000多台医疗设备全部进场安装完毕;药学组用3天确立药品目录,10天配齐近500个品规药品;信息组从无到有完成信息系统规划、设计、评审;22家市属医院集结1000余名医务人员,专业涵盖呼吸、感染、重症、急诊、儿科、中医、检验、放射、药剂、护理等十多个专业;同时,物资、安保、后勤等各项保障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诊疗
“筛查+医疗”一体
“在接到任务之初,小汤山作为全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筛查、医疗需要我们同步进行,目前这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专班组副组长马迎民介绍说。
据介绍,由于入境旅客数量庞大,筛查任务日高峰曾一度达到394人,这要求医院需要保障准确、高效的筛查效率。“鉴于此,我们对每一位医生都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并为中医制定出详细的筛查流程,根据不同的体征确定哪些人群是一次筛查,哪些需要二次筛查甚至是再次筛查。”马迎民说。
如何能够在日均客流量庞大的情况下保障筛查和检验工作不间断?据了解,自3月16日正式开门接诊至今,小汤山医院执行24小时工作制,所有医护人员轮动作业以确保筛查速度,同时保障检验人员全天候同步跟进。
就在2月初,武汉市复刻着小汤山的旧模样,在10天内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并开始了至今长达近两个月的抗疫攻坚。待新改建的小汤山医院重新开门迎诊时,又披上了火神山的影子。
据介绍,结合湖北诊疗经验,小汤山实行中西医双轨诊疗。马迎民表示,目前医院已建立中西医两个专家会诊组,保证每天对在院所有病例逐一讨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并用中药制剂,同时根据病人不同特点、入院时间和不同发展情况,随时调整中药方剂。
对于处于筛查期的病人,医院同样采用中药干预的方式。“因为一些在观人群经过了长途旅行,身心疲惫。来这儿进行筛查的时候,还会出现各种情绪不稳定和身体不适,我们同样会采用中药干预的方式帮其舒缓心情、缓解身体不适。”
服务
从一日5餐到扫码送货
在小汤山医院开门迎诊的两周时间里,筛查诊疗早已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更多是职业角色的功能性改变。
“我们有大批处于观察期的客人,虽然最后呈现出的筛查结果是阴性,但在观察期间,他们对于服务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灵活转变服务内容。”北京小汤山工作专班组组长吕一平说,“例如,部分旅客到达国内正处于夜间,等转运到医院的时候可能会感到饥饿,但身上又没有带够充饥的食品,这就需要医院在旅客达到前进行提前预设并作准备。”
据介绍,为了满足到院旅客的饮食需求,医院日均提供5顿餐食,以保证全天候伙食供应;同时,早在小汤山开业时,就已与物美超市达成协作,提供24小时扫码购物,从超市直接配送到病房。小汤山医院接诊至今,物美超市共送货2327单,其中,夜间配送就达到235单。
在收治境外来华人员的过程中,如何攻克语言障碍?据了解,在参与此次抗疫工作的护士有43%均为“90后”人群,小汤山从22家医院的800余名护士中筛选出会英语、法语、韩语和日语的骨干人员,负责与外籍留观人员沟通,实现无障碍交流。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刘瀚琳
专访北京小汤山院感科主任卢联合:
17年,从仓促应战到有备而战
走在小汤山医院B病房区楼道里,北京商报记者偶遇小汤山院感科主任卢联合。2003年,他曾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在小汤山参与非典型肺炎的诊疗工作。17年后,他又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重回故地。
“非典时期,我们来小汤山是仓促应战,但现在是有备而战,不管是从防护装备还是人员认知方面都是这样。今天的小汤山是17年前不可比的。”卢联合说,“航班缘故,过了夜间12点,是我们最繁忙的时候,所有人随叫随到。但即便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我们对保障防疫安全还是有底气的。”
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国内暴发,彼时人们对于非典这项传染性疾病尚不具备基本认知,有效防控更是无从谈起。“咱们现在在病区佩戴的是N95口罩、穿医用防护服,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在卢联合看来,用现在的眼光看,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并不存在隔离装备,即便是在病区,医生护士穿的仅是普通的布制隔离衣,口罩也是用24层棉纱布缝制的。
而最让他感慨的变化,还是诊疗产品的推陈出新。 “直观、精确、省时间。”卢联合所指是此次小汤山医院内部配备的人工智能CT诊疗设备,“在胸片判病的时代,医生需要用肉眼判别病灶,时间拖得久不说,我们甚至到现在都不能完全判定是否有误诊情况发生”。
“屏幕上就是一个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的肺部CT影像。3月19日,病人首次接受CT筛查,系统显示除9个可疑病灶外,尚未发现新冠肺炎影像学表现;3月24日,我们对该名患者进行复查,这一次,屏幕瞬间勾画出新冠肺炎病灶。医生在测量病灶大小后开方即可,过程仅要几秒钟。”小汤山医院放射科董大伟介绍。
当年面对胸片架屏住呼吸、伸直双臂的人们很难想象,如今的小汤山已成为人工智能系统的“竞技场”。除了CT诊疗系统外,人工智能已经被应用于检验检测、药品服务、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院区内部设有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人脸识别一体机、送货和消毒机器人、全自动紫外线消杀灯和智能污水处理系统等。
说着话的工夫,走廊里传来一阵喧哗,几名工作人员正围着一个高约1米、半径约达10厘米的白色柱状机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这就是医院引进的送货机器人,工程师事先为其设置好了病区内路线。使用的时候,只需装入物品后,设定要送达的区域即可。机器人内设语音对话系统,可完成基本交流。话音刚落,只听这白色机器人发出语音指令:“哥哥姐姐们,我要工作啦。”大家迅速散开,看着它缓缓滑向走廊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