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欢迎回家!”5月11日上午,北京经开区近千名初三学生重回阔别已久的校园。有了高三返校的经验,各校在初三返校的管理上更加细致周到,开学爱心包、心愿卡、彩虹棒棒糖等充满心意的小礼物更是添加了无限暖意。
更特别的是,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特地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礼物——一节主题为“战疫情 学榜样 悟成长”开学第一课,邀请战疫榜样为孩子们分享一线故事,迎接学子们归来。
据悉,此次活动是工委宣传文化部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讲好战疫故事重要部署,将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教育,将战疫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责任与担当,将学习知识与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早日树立家国情怀。
防控更细致
5月11日,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215名学生结束超长假期,正式迎来返校复学。记者探访发现,该校在此前高三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多项防疫措施,通过在校门口增设通道、在学生宿舍加装挡板等多种措施,确保师生返校后的身体健康。
当天早上8点左右,记者来到该校门口发现,为做好学生开学返校工作,该校针对初三学生住校、走读均有所涵盖的情况,在学校东、西两个大门分别设置专用通道,由校领导在门口迎接,引导孩子们按一米线要求依次进入通道测温、洗手消毒,然后踏入校园。住宿生方面,该校按此前高三开学经验,以两人一间的标准对学生住宿进行重新调配。同时,考虑到初、高三学生处于升学冲刺阶段,为保证住宿学生有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该校已为两个年级每间学生宿舍内的两张桌子加装了挡板。日常上课方面,初三年级同样取消选课走班,改为10个教学班,由各科老师往返于各班开展教学,并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包含口罩、消毒纸巾、消毒液等抗疫物资的暖心服务包。
据悉,该校此次初三复课在高三顺利开学基础上,把制度提升为标准,用标准规范开学工作和同学们的入学后行为。为增强学生防疫意识,前期,该校还号召学生参与到开学抗疫海报及抗疫流程动画的制作中,以此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逐步建立公共卫生意识,争做卫生公民。
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根据高三复课的防控教学等经验,强化各项防控标准,加力各项防控细节的部署和管理。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入校的安全性,学校将南门作为初三学生的入校门,并且增加一道入校校门。早上不到7点,学生已经开始按照要求,出示证件、测温、消杀后进入学校。在测温通道里面,记者看到在通道两侧新增加了两台雾化消毒机。学生走进测温棚后,雾化消毒机会持续为学生等携带的物品进行消杀。
措施更温馨
早上7点30分开始,中芯学校初三年级的学生们就陆陆续续地排队测温进入校园,返校当天,全体返校学生均未发现体温异常情况。为了让学生顺利复课,中芯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重新布局,从地标上,学生上课和就餐均按班级分设了3个区域,同时增加了3个隔离教室,并在全校增设了20个脚踏式水龙头,避免交叉感染。
为避免上下课的交叉感染,初三年级的教室分设在教学楼3楼和4楼的两端,中间用隔离带隔离,同时,采用分时段、分区域、固定座位等形式安排学生的就餐。
为了保证目前还没有入境的外籍师生正常上课,学校设置了线上线下同步的新型教学模式,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同一时间上同样的课程。
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不仅在入校时做了更加安全的调整,在学生用餐这一环节也由原来开放一个餐厅增加至两个餐厅。学生通过手机App可以完成订餐,点开App点餐界面,会出现A餐和B餐两种套餐,学生根据自己的营养搭配和喜好,可以自由组合。
据悉,此次初三开学在原有应急演练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同时还加强了人文细节,比如老师亲自写暖心卡片,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到来。
为确保学生顺利返校路面交通畅通,经开区交通大队提前部署,制作社区交通安全小报,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导家长文明驾驶。同时,民警也提醒家长们,接送学生时要分区域在不同的点位进行停靠,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保障道路畅通;骑车的同学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法规行驶,确保个人出行安全。
开学更别致
开学新气象,亦庄实验中学学生到校后,该校还组织初、高三师生举行了以“同心战疫,携手前行”为主题的新学期首次开学典礼暨升旗仪式。由于处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所有学生先到达班级,然后由班主任按班级分批次带往操场并按时间错峰入场。开学典礼环节最特别的要数列队形式。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各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操场上预先规划好的位置站定,在偌大的操场上摆成“亦中人”字样造型,并手持国旗、挥舞彩球留下合影。该校执行校长李长青介绍:“这是师生们的创意和想法,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勇于担当的人,‘亦中人’的列队方式是想表达抗疫当中有‘亦中人’,‘亦中人’要有使命和担当,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开学典礼上,该校还通过播放师生原创作品《花开的春天》等暖心视频,坚定师生战胜疫情的决心,并制作学校师生采访视频,为毕业生送祝福,鼓劲加油。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旎 于晓玲 吴敏 范维娜/文
郑旎 于晓玲 吴敏 范维娜 陈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