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城村落纪实——双桥门村
城市发展 文化之魂不能丢
好久不见
在诗歌滋养中体会幸福
在平凡岗位温暖身边每一个人
下一篇4 2020年06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城村落纪实——双桥门村

张友才
 

  双桥门是历史上南海子皇家苑囿的九座苑门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是清代帝王从东陵祭祖回跸南海子的专用苑门,所以被修成了中间门高、两边门低,规制最高的三洞门。门外就是南双桥村,因此得名“双桥门”。

  根据清代《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所记,南海子(南苑)九座苑门,北大红门设四品章京1员,其余八门各设五品防御1员。九门共设领崔10名、骁骑18名、门军36名、马甲90名。平均每座苑门约设18名人员。

  由于清代帝王常来南海子举行“行围狩猎”和“演兵阅武”等活动,为了保证安全,对南海子每座苑门均派正黄、正白、镶黄“上三旗”的部队来负责防御。日久天长,在南海子各苑门里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满族旗人自然村。被海子外的百姓称为“门里头”。

  双桥门“门里头”的旗人由“特”“白”“隆”三个满族姓氏组成。“特”姓属正黄旗,“白”姓属正蓝旗,“隆”姓属镶黄旗。

  笔者曾走访过久居这里、且当时年龄最大的特文禄老先生,据他说,“特”姓源于博尔济吉特,后来就以“特”字为姓。特姓先祖被派来南海子当差,就是负责防御北大红门及负责联络其他八座门,人称特大老爷。小红门也是由特氏负责防御。而双桥门虽然“特”姓在这里人口最多,但负责此门防御的却是“白”氏,人称白二老爷。白家后人白金生听祖父说,白家城里的老宅在王府井大街路西,满人一入关其祖上就住在那里,后来才被派到双桥门守门。白家在双桥门也曾建有硕大、前后两进的四合院,遇有红白喜事,连大兴县的县太爷都要到场,可见势力非同一般。

  笔者回忆,从海子墙由东往西排序为:东“特”记(后人特文祥)、中“特”记(后人特文禄)、“白”记(后人白玉英)、“隆”记(后人隆德宽)、西“特”记(后人特文元、特文会)。他们的后代特丙全、特丙军、特丙义、特丙志、特丙贞、特丙田、特长福、特长贵、特长清、特长友、隆景海、隆景和、白金生等都一直生活在双桥门,直到被经开区征地拆迁。

  听这里的老人讲,过去“门里头”的人,又盼“过皇上”,又怕“过皇上”。盼的是,每次“过皇上”后,家家都能得到皇上赐给的赏钱物。怕的是,每次“过皇上”前,所有“门里头”的人都要行动起来,进行清水泼街,黄土垫道,有好几里地远,每次都要折腾好几天。特别是还不能待慢了那些奉旨来双桥门迎驾的王公大臣们,对他们也得远接近迎。特文禄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皇上在入双桥门前,“门里头”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得早早地跪在路边等候。等皇上辇车到了,连头也不能抬。等敢抬头了,辇车已经过去了。实际上根本就看不清皇上。

  在双桥门村的西头有一户赵家(后人赵书荣、赵书林),由于过去开过油房的买卖,人称“油房赵记”。赵家虽不是满族,却也是最早来到双桥门的。笔者曾走访过已年过八旬的赵家后人赵书荣,他听祖母说,大清的时候,皇上规定,在南苑(南海子)看门的满族旗人的后代,平时必须练习拉弓射箭。每月都要集中到双桥门比试,按成绩领赏。他们赵记的先人是负责生活服务的总管。因服务好,很受皇家赏识。因此,特允许汉族出身的赵家入住双桥门里。

  赵书荣的祖母的娘家是海子外南双桥村的宋家,因赵家在双桥门里有些地位,就把娘家也搬到了双桥门里,这就是宋德荣(后人宋焕璋、宋焕国、宋焕强)、宋德旺(后人宋焕刚)家。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的人逐渐增多。就这样,由“门里头”变成了“双桥门村”。

  双桥门旧址的大概位置在亦庄开发区东环北路与北环东路的交汇处。其北侧约百米远就是双桥门村的原址。

  1958年,南郊农场国营范围适度扩大,将时属鹿圈乡广德管的双桥门和南辛庄、北辛庄,及牛家场、闫家场几个小自然村划入农场。并成立了“小粮台生产队”(二分场3队)和“双桥门生产队”(二分场2队)。其中纳入双桥门生产队的除北辛庄以外,还有双桥门以南、东海子墙以里的郝、杨、王、李、夏、卜、张、胡、尹、丁等散居农户,笔者的家也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双桥门生产队的队部并没有建在双桥门村,而是设在了距双桥门以西约二里远的一个称“白房子”(又称“三间房”)的地方(在今资生堂北侧)。

  双桥门村已于上世纪末与南双桥、碱庄等东四村一起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征用拆迁,居民移居到亦庄贵园北里小区。

 
下一篇4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6814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
 
关闭